寫作叢談:蛙鳴可厭 雞唱足珍

作者:莊敬
font print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墨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有一天,他的學生子禽問他道:「老師,請問:話是多說些好呢,還是少說些為好?」

墨子沉吟半刻,然後答道:「話說得很多,還會有甚麼好處呢?比如,池塘裡的青蛙,整日整夜地叫個不停,它自己落得口乾舌燥,卻沒有誰去理會它、欣賞它。可是,那雞棚裡的雄雞,在天亮之前,啼叫兩三聲,因為它叫得恰當有益,人們便應聲而起。所以,說話當學雄雞,不應該去學青蛙!」(據《墨子》)

蛙鳴的特點是多而無益,多而不當;雞唱的特點是少而有益,少而精當。雞唱與蛙鳴比較起來,堪稱以少勝多、以一當十。我們從事文藝創作也應該是這樣。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表現力更強一些,蘊藏量更多一些。鄭板橋有詩說:

敢云少少許,
勝人多多許。
努力作秋聲,
瑤窗弄風雨。

文貴以少勝多,以一當十。能以己之少許而勝人之多許,才是上乘!

文藝作品,怎樣才能做到以少勝多,以一當十呢?

首先,要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抓住關鍵,寫出特色,反映真相,突出本質。描寫人物時,要通過對人物肖像、行為等形象的描寫,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性格,本質特徵。一位軍事文學評論家盛讚一篇文章,那是民國時期的張自忠將軍的部隊,兵力少,寡不敵眾,拚死抵抗大批日軍入侵的戰鬥,那篇文章描寫張將軍的士兵勇敢殺敵,子彈打盡仍拚死肉搏,犧牲後的姿態:「烈士們的屍體,保留著各種各樣的姿勢,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抱住敵人頭的,有掐住敵人脖子把敵人按倒在地上的,有的人和敵人倒在一起,燒在一起。還有一個戰士,他手裡還緊握著一個手榴彈,彈體上沾滿腦漿,和他死在一起的日本鬼子,腦漿迸裂,塗了一地。另有一個戰士,嘴裡還咬著敵人的半塊耳朵。」

那位軍事文學評論家說:這一段文字,寫的是中國士兵死後的情景,卻連烈士生前如何與敵人拚死搏鬥的各種情景一一反射出來,「句上有句,句下有句,句中有句,句外有句。」日軍打勝後,清理戰場,找到了張自忠將軍的屍體,日本兵準備將張將軍與一般死者一起挖坑埋下,但日本的一個將官講:「這位張自忠將軍,人格很高尚,令人十分欽佩!應予妥葬。」那篇文章,寫得驚心動魄,深深地打動著讀者。勝得過不少描寫戰爭的長文!

這段文字正是形象地寫出了烈士們熱愛祖國,忠於人民,英勇奮戰,寧死不屈的精神!寫出了他們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和英勇拚搏的氣概,反映了他們的本質特徵。所以,文詞雖然簡短,內含卻很豐富。如果「得形遺神」,專門去描寫戰士的一些無味瑣事,自然主義的「把每件事或每個場面中,出現在目前的東西,按其細節一一羅列出來,這就必然是乾燥無味,令人厭倦,不可容忍的。」(黑格爾《美學》第一卷208頁)

青蛙冗鳴而可厭,雄雞曉唱則足珍:這對於文藝創作,確實是有益的啟示。@*#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7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特稿)在西方漢學界備受推崇的夏志清教授以最高票當選中央研究院新院士。紐約時間六日上午在台北的王德威教授電話告知這個好消息,夏志清當然相當興奮,不過,榮耀歸榮耀,他並沒有讓生活中的波瀾改變早已為自己安排的文藝節目。
  • 重慶某小學一年級學生小軍(化名),是個聽話的孩子,也是班長。近期其母親發現孩子很少要零花錢,而且書包裡還經常有乾脆麵或棒棒糖,一問才知兒子做起了生意——幫同學做作業,每次收費一元錢。「事事向錢看,有可能學壞。」母親對兒子此舉表示擔心。
  • (大紀元記者黃文華洛杉磯報導)2015年是電影《大白鯊》播出四十週年,該片編劇戈特利布(Carl Gottlieb)今年在伯班克國際影展獲頒最佳編劇獎,並大方分享了他的一個重要寫作祕訣。
  • 有個書生天生就畫的一手好畫。凡心中所感,皆能自如的畫出來,因此博來不少的讚譽。
  • 如果把文學作品比作食物,那麼齊家貞的這部著作不會是高貴的豪華大餐,也不是那種軟綿綿的可口的美味小吃,它是來自山坡帶著苦澀味的野菜,是來自田野的粗獷而壯實的高粱、稻穀和玉米。這一類食物可能有點讓人難以下嚥,但它卻是中文作品中的健康食品。經過細細地咀嚼,中文讀者會從這部書中獲得對於當代中國歷史及人生命運的真實認知,從而在精神上變得深刻、豐富而堅韌。
  • 以前的我不喜歡寫作文,因為上課時,我無論怎麼絞盡腦汁都寫不好。想到要寫作文,我就一個頭兩個大,也一度想放棄作文......
  • 對許多人而言,踏出校園之後,似乎就和寫作脫離關係了。其實不然,幾乎每個上班族每天都要寫或多或少的東西,像是發送回覆電子郵件、撰寫商業企劃案、商務通訊或是寫寫臉書等等。
  • 教師想要進行閱讀感想教學,可以教導孩子依照下列方向進行思考。首先,是文章的人物,人物的遭遇決定了文章的走向......
  • 多讀多寫,應是古往今來著名作家取得成就的經驗之談。北宋歐陽修曾說:「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