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不信「誠信」喚不回

人氣 237
標籤: , ,

【大紀元2016年05月04日訊】這一段日子,「詐騙」炸翻臺灣,臺灣人民簡直抬不起頭來,痛心之餘也讓我們再度面對「誠信」失落的現實,更讓我們必須嚴肅思索「如何喚回誠實人性?」

20世紀末,人類的道德大滑坡,在高科技的推波助瀾下,欺騙、詐欺行徑沸騰,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就是具體的展現,集貪污、舞弊、官商勾結、投機炒作、貪婪之大成。日裔美籍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連續出版《誠信》和《跨越斷層》兩本鉅著,試圖喚回傳統「誠信、信任」美德,呼籲「重新培養誠實互惠習慣、擴大信任範圍」。

無獨有偶,臺灣2000年總統大選時,所出現的極端惡劣選戰策略,讓臺灣民眾對人性的沈淪,無所不用其極將對方抹黑、醜化行徑深惡痛絕。就在民眾普遍灰心失望之際,當時的中研院院長李遠哲一篇〈跨越斷層〉的文章及演說,竟然喚醒諸多人心。臺灣在剎那間露出了反轉的曙光。但只曇花一現,馬上「加速沈淪」。如今是「不誠實」壓倒誠實,甚至已到「演壞人不必揣摩,演好人則需揣摩」的不堪地步了。如何找到根治不誠實,讓「誠實是最佳政策」的日子重返人間之良方,可說是第一重要的,而浴火重生的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2013年出版的《誰說人是誠實的!》這本書,可以提供思索。

書中的各種心理實驗一致指出,「不誠實」已是世間人的習慣,這一則書中引用的笑話最為經典:八歲大的吉米放學回家時,帶著老師給家長的紙條,上面寫著:「吉米偷了鄰座同學的鉛筆。」吉米的父親看後大為光火,他把吉米好好訓了一頓,然後罰吉米禁足兩星期,還語帶威脅:「看等一下媽媽回來要怎麼罰你!」最後,他下了結論:「吉米,不管怎麼樣,假如你需要鉛筆的話,為什麼不開口呢?只需要開口跟我們要,不就好了?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可以從辦公室拿幾打鉛筆回來給你。」

不必太仔細的想一下,我們每個人應都會發現自己和這個父親有同樣的毛病,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早已養成習慣。值得慶幸的是,人類還是不贊同不誠實的,但總是想用「嚴刑峻罰」,並以各種機制設計(如陽光法案)來解決問題,結果卻是治絲益棻。艾瑞利則由人的心理層面切入,設法喚醒人的善良,讓個人自動壓抑惡的一面,他證明利用「信神」、「發誓」的方式效果較佳,而「榮譽制度」也可以引用。維吉尼亞大學早在1819年就建立了榮譽制度,我在前年8月20日本專欄已介紹過。

在臺灣,臺中市楓樹里有家誠實商店,桌上擺放的小王子麵、糖果、巧克力都有清楚的5元、10元價格,民眾自己付錢取貨。4歲的小朋友拿了喜歡的糖果後,轉過頭很自然的搬椅子,吃力地爬上去,掀開眼前大甕的蓋子,把10元銅板丟進去,零錢發出的聲響,就是「誠實的聲音」。

這家誠實商店沒有店員,從來都不上鎖,就是要讓民眾自己去感受什麼叫誠實。小朋友知道自己不夠高,投不到「誠實甕」,所以搬來椅子都要把錢投進去,可見小孩子的誠實、純真。不過,這家商店卻常遭小偷!而且年年賠錢,可見沒付錢或付不夠錢者大有人在,也就是誠實者少於不誠實者。即使事實如此明顯,負責經營的江老師卻說,「誠實」是無價之寶,他會繼續堅持。

江老師不只口頭說說而已,在堅持相信人性本是誠實下,不但原來的店繼續營運,又在附近另外開了兩間店,擺放社區古老文物和窯燒作品,同樣清楚標上價錢,顧客自己投錢到「誠實甕」。江老師表示,能不能打平收支,不重要,但「誠實」的信念才是留給下一代最重要的資產。

對照艾瑞利的實驗,江老師的做法正是誠實態度長成的良方,堅持下去相信得以讓臺灣人民找回並發揮誠實善良的心,也得以截窒世下流。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川人:大小非減持潮下的合法詐騙
川人:詐騙已成為一個行業是誰之過?
台詐騙嫌疑人被帶往大陸審理遭台朝野批評
肯尼亞電信詐騙案導致兩岸關係雪上加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