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陳惠美《春仔花細工─傳遞祝福的纏花手作》新書發表

陳惠美老師捐贈〈喜宴〉作品予宜蘭縣政府典藏。(蘭陽博物館提供)

人氣: 38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6年07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曾漢東台灣宜蘭報導)纏花(春仔花)工藝技藝獲文化部登錄為我國無形文化資產。台彎第一位纏花工藝保存者陳惠美,7月11日在蘭陽博物館舉辦《春仔花細工─傳遞祝福的纏花手作》新書發表記者會。

陳惠美老師現場除發表新書內容並與讀者簽書互動外,也捐贈一幅以12支傳統系列春仔花圍成圓形、象徵圓滿的作品「喜宴」予宜蘭縣政府典藏,共同為此項珍貴技藝在宜蘭的文化傳承留下見證。

代表宜蘭縣政府接受作品捐贈的文化局代理局長宋隆全在會中表示,認識陳惠美老師20多年,她從一開始的皮革創作,到現今纏花工藝的傳承,一路上不變的是堅持。陳老師在獲登錄為纏花工藝保存者後更顯任重道遠,此次出版的《春仔花細工》不僅是目前台灣針對纏花工藝紀錄最完整的一本,也是陳老師傳承此項工藝的智慧結晶。而公部門的責任,即在於透過任何媒介與方式,協助推動各項無形文化資產的世代傳承。

陳惠美老師感性表示,個人歷經纏花工藝學習、傳承與創新的漫長歷程,一路走來孤寂艱辛,現在幸運地獲得眾人支持,這項技藝才得以傳承。她的內心充滿感激,這本集眾人力量完成的書,也要獻給大家。

陳惠美《春仔花細工─傳遞祝福的纏花手作》新書發表與會貴賓合影。(蘭陽博物館提供)
陳惠美《春仔花細工─傳遞祝福的纏花手作》新書發表與會貴賓合影。(蘭陽博物館提供)

纏花是流傳在台灣民間的一項傳統手工藝,結合了剪紙、纏繞、編織等技術。纏花的「纏」指的是纏繞的動作,「花」指的是各種花樣,纏花作品包含昆蟲、花卉等等。纏花在閩南地區俗稱「春仔花」,「春」是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時節,又與台語「剩」同音,寓意「年年有餘」的吉兆,因此,早期的農業社會在歲時節慶或生命禮俗上常見其踪跡,尤其是婚嫁喜宴上,「春仔花」是帶有祝福意涵的重要頭飾,會佩戴在婦女的髮髻上,成為識別身分的象徵。

陳惠美老師與博物館家族協會林瑞木理事長。(蘭陽博物館提供)
陳惠美老師與博物館家族協會林瑞木理事長。(蘭陽博物館提供)

陳惠美老師出生於宜蘭羅東,原本從事皮革工藝創作及教學,因緣際會下於民國87年時,從高齡90歲的恩師謝陳愛玉阿嬤手中傳承「春仔花」技藝,就此一頭栽入、潛心精研,終於讓這項險些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藝得以延續。民國99年經由宜蘭縣政府提報,獲文化部登錄為我國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美術類別,並指定她為此項技藝保存者,成為全台第一位纏花工藝保存者。

陳惠美老師不僅是台灣傳統纏花工藝的傳人,也是讓纏花跳脫傳統走上國際時尚舞台的代表性人物。而透過陳惠美老師的致力傳承、延續及創新,纏花工藝展現出更多元及當代性的纏花藝術風貌,也重新喚起大眾對「春仔花」的美好記憶。

春仔花工藝之家/陳惠美老師/03-9605544/0928-124-565。

責任編輯:鄭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