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滄桑 在美華裔的文化認同與參政挑戰

人氣 501

【大紀元2016年09月13日訊】(大紀元時報記者林帆美國華盛頓DC報道)歷經兩百年的掙扎與奮鬥,華裔在美國的人口目前已超過450萬,約佔美國總人口的1.4%,並且還在迅速增長中。然而,要在美國安身立命並融入主流,華籍依然面臨很多挑戰,其中包括文化衝擊﹑身份認同﹑平權與參政等諸多問題。

日前,在華府舉辦的第一屆全美華人代表大會上,本報記者圍繞這些問題專訪了幾位與會者。

百年前首部華裔電影  探討文化差異

1785年,4名中國水手被美國人奧多奈爾(John O’ Donnell)招募,乘著美國商船「帕拉斯號」(PALLAS),抵達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首次將亞洲貨品輸送到美洲。從此華人足跡踏上了美洲大 陸。有記錄顯示,這些水手曾要求美國政府將他們送回母國,但其後再也沒有他們的消息,也沒有任何資料顯示他們在美國定居。

據美國官方記載,首次華裔移民潮大約始於1820年左右,而真正規模較大的移民潮則始於1850年代。當時伴隨加州淘金熱與修建鐵路,很多貧困的華人從珠江三角州來到美國討生活,他們的實況有如「賣豬仔」。

加州州立大學沙加緬度(Sacramento)分校亞裔研究部主任余競存博士來自於一個傳奇家庭。他是出生在美國的第五代華裔,曾祖父是早期來美修建鐵路的華工,曾祖母則是定居在舊金山中國城的第二代華裔。他的太姑婆(Grand Aunt)——黃女娣(Marion Wong)在一百年前就創立了自己的製片公司,並創作編導了第一部華裔電影《關武帝》(The Curse of Quon Gwon: When the Far East Mingles with the West),他的祖母則扮演了其中的女主角。

這是一部集中家族力量製作的影片,雖然沒能獲得正式發行,卻真實反映出早期華人在美生活面臨的挑戰,也成為華裔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影片講述了一位住在舊金山的華裔商人娶妻的故事。這位商人的妻子不能生育,於是他按當時中國的傳統納妾。新娶的二太太是在美國生長的華人,生活習慣都已美國化,不了解中國傳統。於是出嫁後,不但正房嫉恨她,婆婆也不喜歡她。生下女兒後,丈夫外出經商時,她不堪凌辱,被迫離家出走。丈夫回來後,她也歷經坎坷回到家中,正房卻在羞恥中自殺。

《關武帝》是美國最早時期的一部無聲電影,也被視為一部女權主義作品。當時只有21歲的黃女娣從一個女性的視角,探討了東西方之間文化與傳統上的巨大差異。

她希望更多美國人能透過影片了解華人,但可惜的是,紐約的片商對此不感興趣,投資支持她的叔父因此宣布破產,此後黃女娣再也沒有拍出新的電影。直到1968年,余競存的祖母帶他到家中地下室,翻出褪色的三圈電影膠片交給他,這部影片才最終得以保留下來。

余競存說﹕「黃女娣在影片中提出的是文化上的問題。今天這依然是一個問題,身份認同的問題,即什麼是美籍華人﹖在1965年之前,華裔社區還很小,我們是一批被非常邊緣化的人,美國主流不接受我們,中國也不接受我們。我們是靠自己的努力,發展出美籍華人(Chinese American)這個概念。」

新一代華裔仍需面對文化與認同問題

歷經百年滄桑,時代的改變並沒有消除文化上的鴻溝。1991來美的原中國國家體操隊運動員喬良,如今已是全美頂尖的體操教練,為美國培養出兩位奧運體操冠軍和很多優秀選手,並擁有自己的「喬氏體操舞蹈中心」。可是在他剛來美國的前半年,也一度因環境不適想要打道回府。

當年,喬良曾任中國國家體操隊副隊長,1990年世界盃德國站比賽中,曾獲個人全能與自由體操兩枚金牌及吊環銀牌。23歲因傷退役時,他不甘心馬上就留在國家體委當教練。抱著到外面闖一闖的單純想法,他申請來到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擔任助教。最開始語言不通,又沒有朋友。以往在國家隊,生活完全不必操心,而在這裡,事事要自己動手,可他連「想要自己做頓飯都不會」。

但是體育運動培養出的堅韌性格讓他堅持下來,決心「再重新開始」。後來,認識的朋友漸漸多起來,語言上有了進步,工作也逐漸有了成績,他才渡過了最初的文化衝擊期。

喬良說,在美中兩國當教練,訓練方式也不同。在中國的體育制度下,教練可以相當程度採用高壓式的訓練方式,而在美國,運動員都是出於愛好而來參加訓練,教練必須想辦法採取鼓勵的方式,把枯燥的訓練變得活潑有趣。

有人稱喬良是「男版朗平」,都擔任過美國國家運動隊的主教練,都曾率隊與中國隊爭鋒,並取得優秀戰勣。曾獲得奧運金牌的著名美國女子體操運動員肖恩‧ 約翰遜﹑嘉比爾‧ 杜格拉斯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雖然遊走在美中之間,並要面對「賽場如戰場」的激烈對抗,喬良心情卻始終很坦然﹕「我覺得體育是無國界的。如果有人有目的的把體育和政治聯在一起就沒意思了。2008年,我帶美國隊回中國比賽的時候,其實是非常驕傲的。我們的北京老鄉給了我一個非常熱烈的歡迎。我的那些好朋友﹑哥們兒也都是非常優秀的教練了。大家都為彼此在專業領域取得的成勣而感到驕傲。」

生活在美中文化夾逢中的ABC

在美國,人們常把出生在美國的華裔第二代稱為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出生在美國的華人)。他們雖然不必要象父母親那樣為生存而辛苦奮鬥﹑為適應美國社會而努力掙扎,但是文化與身份認同的問題依然令他們苦惱。

華裔高中生林大偉(Johnson Lin)說,「小時候,我認為我必須要在美國人和中國人之間做出選擇。如果我想要和同學朋友相處好,我就要儘量讓自己象個地道的美國人﹔但我要想和家人相處好,我就要讓自己成為中國人。我該怎麼辦﹖」

「但是在成長中,我開始認識到,其實我不必要在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上做選擇。我出生為什麼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做那些我認為重要的事。我不會讓 Chinese American這個詞來定義我,成為某種模式,而是由我來給Chinese American這個詞下定義。」

培養年輕一代投身政界

除了文化融合,華裔目前也越來越關注維護自身權益,Civil Rights不再是一個陌生詞彙。但要讓華人打破傳統觀念﹑積極參政,代表華裔發聲,依然需要一個過程。

進入大學時,很多華裔家長還是鼓勵自己的孩子學習工程學﹑醫學﹑商科或信息工程等,而選擇法律﹑公共政策以及社會科學的卻很少。專家指出,這與華裔對「成功」 的定義很有關係。人們習慣以財富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而不是以對社會的貢獻多少來評判。

另一方面,華裔家長在母國的不良政治經驗,也讓他們覺得要讓孩子從小遠離政治。這也是華裔年輕人較少從政的原因。

美洲同源總會是華裔歷史最悠久的社團組織之一。總會長敖錦賜認為,「一個人的政治生命通常開始很早。你不會在四十﹑五十或六十歲時﹐才突然投身其中,你必須要培養年輕人參政。」他認為,華裔中不乏精英之才,但還需要社區的共同努力,給予他們幫助和扶持。

目前美國國會中,華裔國會議員共有三人,相對於總數為525人的國會來說,依然不足1%。

來自加州的聯邦眾議員劉雲平認為,「對華裔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登記投票,並讓你的家人和朋友登記投票,這是參與民主制度的第一步。」另外,他也建議華裔積極參與社團組織,了解美國的民主程序,並通過這些團體來發出更強有力的聲音。

責任編輯:夏實

相關新聞
中共對海外華人操控與統戰全球戰略實施調查報告
FBI逮捕曾接受北京培訓的僑領楊春來
「海外青年志工培訓班」赴芝 儲備僑界領袖
美媒:華裔美國人受肯定 在中反成假洋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