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 在美华裔的文化认同与参政挑战

人气 501

【大纪元2016年09月13日讯】(大纪元时报记者林帆美国华盛顿DC报道)历经两百年的挣扎与奋斗,华裔在美国的人口目前已超过450万,约占美国总人口的1.4%,并且还在迅速增长中。然而,要在美国安身立命并融入主流,华籍依然面临很多挑战,其中包括文化冲击﹑身份认同﹑平权与参政等诸多问题。

日前,在华府举办的第一届全美华人代表大会上,本报记者围绕这些问题专访了几位与会者。

百年前首部华裔电影  探讨文化差异

1785年,4名中国水手被美国人奥多奈尔(John O’ Donnell)招募,乘着美国商船“帕拉斯号”(PALLAS),抵达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首次将亚洲货品输送到美洲。从此华人足迹踏上了美洲大 陆。有记录显示,这些水手曾要求美国政府将他们送回母国,但其后再也没有他们的消息,也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他们在美国定居。

据美国官方记载,首次华裔移民潮大约始于1820年左右,而真正规模较大的移民潮则始于1850年代。当时伴随加州淘金热与修建铁路,很多贫困的华人从珠江三角州来到美国讨生活,他们的实况有如“卖猪仔”。

加州州立大学沙加缅度(Sacramento)分校亚裔研究部主任余竞存博士来自于一个传奇家庭。他是出生在美国的第五代华裔,曾祖父是早期来美修建铁路的华工,曾祖母则是定居在旧金山中国城的第二代华裔。他的太姑婆(Grand Aunt)——黄女娣(Marion Wong)在一百年前就创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并创作编导了第一部华裔电影《关武帝》(The Curse of Quon Gwon: When the Far East Mingles with the West),他的祖母则扮演了其中的女主角。

这是一部集中家族力量制作的影片,虽然没能获得正式发行,却真实反映出早期华人在美生活面临的挑战,也成为华裔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影片讲述了一位住在旧金山的华裔商人娶妻的故事。这位商人的妻子不能生育,于是他按当时中国的传统纳妾。新娶的二太太是在美国生长的华人,生活习惯都已美国化,不了解中国传统。于是出嫁后,不但正房嫉恨她,婆婆也不喜欢她。生下女儿后,丈夫外出经商时,她不堪凌辱,被迫离家出走。丈夫回来后,她也历经坎坷回到家中,正房却在羞耻中自杀。

《关武帝》是美国最早时期的一部无声电影,也被视为一部女权主义作品。当时只有21岁的黄女娣从一个女性的视角,探讨了东西方之间文化与传统上的巨大差异。

她希望更多美国人能透过影片了解华人,但可惜的是,纽约的片商对此不感兴趣,投资支持她的叔父因此宣布破产,此后黄女娣再也没有拍出新的电影。直到1968年,余竞存的祖母带他到家中地下室,翻出褪色的三圈电影胶片交给他,这部影片才最终得以保留下来。

余竞存说﹕“黄女娣在影片中提出的是文化上的问题。今天这依然是一个问题,身份认同的问题,即什么是美籍华人﹖在1965年之前,华裔社区还很小,我们是一批被非常边缘化的人,美国主流不接受我们,中国也不接受我们。我们是靠自己的努力,发展出美籍华人(Chinese American)这个概念。”

新一代华裔仍需面对文化与认同问题

历经百年沧桑,时代的改变并没有消除文化上的鸿沟。1991来美的原中国国家体操队运动员乔良,如今已是全美顶尖的体操教练,为美国培养出两位奥运体操冠军和很多优秀选手,并拥有自己的“乔氏体操舞蹈中心”。可是在他刚来美国的前半年,也一度因环境不适想要打道回府。

当年,乔良曾任中国国家体操队副队长,1990年世界杯德国站比赛中,曾获个人全能与自由体操两枚金牌及吊环银牌。23岁因伤退役时,他不甘心马上就留在国家体委当教练。抱着到外面闯一闯的单纯想法,他申请来到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担任助教。最开始语言不通,又没有朋友。以往在国家队,生活完全不必操心,而在这里,事事要自己动手,可他连“想要自己做顿饭都不会”。

但是体育运动培养出的坚韧性格让他坚持下来,决心“再重新开始”。后来,认识的朋友渐渐多起来,语言上有了进步,工作也逐渐有了成绩,他才渡过了最初的文化冲击期。

乔良说,在美中两国当教练,训练方式也不同。在中国的体育制度下,教练可以相当程度采用高压式的训练方式,而在美国,运动员都是出于爱好而来参加训练,教练必须想办法采取鼓励的方式,把枯燥的训练变得活泼有趣。

有人称乔良是“男版朗平”,都担任过美国国家运动队的主教练,都曾率队与中国队争锋,并取得优秀战勣。曾获得奥运金牌的著名美国女子体操运动员肖恩‧ 约翰逊﹑嘉比尔‧ 杜格拉斯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虽然游走在美中之间,并要面对“赛场如战场”的激烈对抗,乔良心情却始终很坦然﹕“我觉得体育是无国界的。如果有人有目的的把体育和政治联在一起就没意思了。2008年,我带美国队回中国比赛的时候,其实是非常骄傲的。我们的北京老乡给了我一个非常热烈的欢迎。我的那些好朋友﹑哥们儿也都是非常优秀的教练了。大家都为彼此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勣而感到骄傲。”

生活在美中文化夹逢中的ABC

在美国,人们常把出生在美国的华裔第二代称为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出生在美国的华人)。他们虽然不必要象父母亲那样为生存而辛苦奋斗﹑为适应美国社会而努力挣扎,但是文化与身份认同的问题依然令他们苦恼。

华裔高中生林大伟(Johnson Lin)说,“小时候,我认为我必须要在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做出选择。如果我想要和同学朋友相处好,我就要尽量让自己象个地道的美国人﹔但我要想和家人相处好,我就要让自己成为中国人。我该怎么办﹖”

“但是在成长中,我开始认识到,其实我不必要在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上做选择。我出生为什么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做那些我认为重要的事。我不会让 Chinese American这个词来定义我,成为某种模式,而是由我来给Chinese American这个词下定义。”

培养年轻一代投身政界

除了文化融合,华裔目前也越来越关注维护自身权益,Civil Rights不再是一个陌生词汇。但要让华人打破传统观念﹑积极参政,代表华裔发声,依然需要一个过程。

进入大学时,很多华裔家长还是鼓励自己的孩子学习工程学﹑医学﹑商科或信息工程等,而选择法律﹑公共政策以及社会科学的却很少。专家指出,这与华裔对“成功” 的定义很有关系。人们习惯以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而不是以对社会的贡献多少来评判。

另一方面,华裔家长在母国的不良政治经验,也让他们觉得要让孩子从小远离政治。这也是华裔年轻人较少从政的原因。

美洲同源总会是华裔历史最悠久的社团组织之一。总会长敖锦赐认为,“一个人的政治生命通常开始很早。你不会在四十﹑五十或六十岁时﹐才突然投身其中,你必须要培养年轻人参政。”他认为,华裔中不乏精英之才,但还需要社区的共同努力,给予他们帮助和扶持。

目前美国国会中,华裔国会议员共有三人,相对于总数为525人的国会来说,依然不足1%。

来自加州的联邦众议员刘云平认为,“对华裔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登记投票,并让你的家人和朋友登记投票,这是参与民主制度的第一步。”另外,他也建议华裔积极参与社团组织,了解美国的民主程序,并通过这些团体来发出更强有力的声音。

责任编辑:夏实

相关新闻
中共对海外华人操控与统战全球战略实施调查报告
FBI逮捕曾接受北京培训的侨领杨春来
“海外青年志工培训班”赴芝 储备侨界领袖
美媒:华裔美国人受肯定 在中反成假洋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