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環境教育 高師大帶勝利學童遊走山林

人氣 189

【大紀元2017年12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曾晏均台灣屏東報導)全球氣候變遷及環境汙染議題延燒,現今台灣空氣汙染問題也讓民眾憂心,「環境教育」向下扎根刻不容緩!為了讓學童對家鄉的環境、土地有更深的認同感,高雄師範大學與屏東勝利國小攜手合作,透過生態、文化與生活的新型態在地戶外教學體驗課程,培育孩子成為守護地球環境的小尖兵。

屏東地區擁有豐富的山林、大海、河川等自然資源,如何永續發展?從教育層面扎根讓學子們傳承愛鄉愛土情懷,落實學童親近大自然的環境教育則不失為良策。

為了讓孩子們從環境中學習,並深化環境教育全面向的素養,屏東勝利國小與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合作,由黃琴扉教授統籌輔導,整合屏東霧台鄉獨特的自然資源與原鄉文化,以及瑪家鄉的銘泉有機鳳梨田,共同開發新型態在地戶外教學體驗課程,12月23日趁著週六假日學校師生與家長一起遊走山林。

小朋友親自體驗編花環。(黃琴扉提供)
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黃琴扉教授,體驗原民文化頭戴自己編的花環。(黃琴扉提供)

屏東縣勝利國小前校長詹麗足致力推動環境教育,在退休前率領團隊獲得教育部綠色學校金牌獎、環保署台美生態學校銀牌獎等殊榮,成為屏東縣推動環境教育推動的典範學校。現任勝利國小校長由擔任屏東縣環境教育輔導團總召的楊秋南接任,持續秉持環境教育理念「為守護環境與地球而努力」。

校長楊秋南表示,幾年來勝利國小致力於孩子的環境教育已有初步成效,接下來希望能深化孩子們心中的環境教育內涵,使其穩固扎根。在此次探訪山林課程規劃中,以沿途解說八八風災對霧台鄉環境與居民生活的影響,並帶領學童親手作愛玉、編迎賓花環,還自製原住民「低碳原鄉食物料理」,優閒步行踏查魯凱族岩板巷,深入探索原鄉文化。

手作魯凱族的傳統美食「吉拿富」(魯凱語:cinabu)。(黃琴扉提供)
小朋友體驗手洗愛玉。(黃琴扉提供)

針對新型態在地戶外教學體驗課程,黃琴扉教授以霧台手作魯凱族的傳統美食「吉拿富」(魯凱語:cinabu)舉例表示,取自在地的天然食材「假酸漿葉」富含膳食纖維,內餡包穀物紅藜,再加上鹹豬肉的蛋白質,全部都可以吃下肚,完全沒有任何的廢棄物。以此來啟發孩子去思考如何以餐桌上的天然食材來做到節能減碳,更深入體會屏東豐富的環境與人文資源。

除了參訪原鄉部落體驗山林生活環境,DIY手作鳳梨酥也是課程之一。

在銘泉農場親子體驗手作鳳梨酥。(曾晏均/大紀元)
小朋友DIY手做鳳梨酥。(曾晏均/大紀元)

銘泉有機農場 學童體驗手作鳳梨酥

一方水土成就了在地農民的一方人生。迎著日照,受到大自然的眷顧,屏東大武山下孕育著豐富的農產作物,銘泉農場在貧脊礫地裡一畝畝的有機鳳梨在田中迎著烈陽而生。農場主人吳堅銘跳脫農場生產者的傳統栽種方式,將部分田區規劃成生態、生活、生命共存的休閒農場。

在銘泉有機農場裡處處可以看到鳳蝶在百花園中曼妙起舞,踏入鳳梨田間,學童們親自體驗栽種鳳梨並從中了解農作物從栽種到收割的漫長生長過程,感受農民「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另外也透過自製鳳梨酥,體驗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繁複歷程,讓孩子們透過實際手作領悟「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盼能更懂得珍惜食物。

在銘泉農場親子體驗栽種鳳梨。(曾晏均/大紀元)
在銘泉農場親子體驗栽種鳳梨。(曾晏均/大紀元)
屏東縣勝利國小校長楊秋南頭戴原民迎賓花環,親自體驗栽種鳳梨。(曾晏均/大紀元)

農場第三代主人吳堅銘從父親吳木泉手中接下了曾得過神農獎桂冠的鳳梨田,也承襲了父親敬天謝地堅持不用荷爾蒙與化肥的農事態度,如今20幾公頃的農地已取得有機認證,主力供應宅配與有機體系。鳳梨本業已站穩腳步,吳堅銘說,未來會繼續開發教學體驗課程,目前已取得了相關的師資培訓認證,他要將銘泉打造成人與自然共存的生態祕境。

談到兒子的有機理念及構想,神農獎得主吳木泉說:「當然贊成啊!這在民國七、八十年的時候我就在做了,我的觀念是品質排第一、產量第二。」走過了57年種鳳梨的歲月,直到如今他仍然堅持不用荷爾蒙等外物、不一昧追求甜度的理念依然未曾改變。

農場第二代主人吳木泉曾奪得神農獎,走過了57年種鳳梨的歲月,堅持不用荷爾蒙等外物的理念依然不曾改變。(曾晏均/大紀元)

山林之旅環境教育的豐富課程,讓參與的孩子與家長們大呼過癮!家長會長夫人呂麗君高興地說:「很有趣!洗愛玉、編花環,還有百合花在原民文化裡代表著特殊的意涵,這些以前都不懂,能讓小朋友接觸到不一樣的文化,很有教育意義。」她表示,若沒有學校帶領著親自體驗,我們去霧台只能走馬看花,是不可能學到這麼多東西的。

家長會長夫人呂麗君表示,這次戶外教學學到很多東西。(曾晏均/大紀元)

談起這次的戶外教學原鄉體驗,五年級的小朋友張惟然興奮心情躍於臉上,話夾子一開滔滔不絕,她說:「參加活動以後才知道,原來魯凱族的過年時間跟我們不一樣,他們是看星座來播種、採收,文化跟我們不一樣。」她高興地表示,回學校的時候可以和魯凱族和排灣族的同學一起聊她們家鄉的文化了。@*

五年級的小朋友張惟然高興地表示,回學校可以和魯凱族和排灣族的同學一起聊她們家鄉的文化了。(曾晏均/大紀元)
銘泉農場場主黃堅銘(左3)、屏東縣環境教育輔導團顧問(左4)、高師大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黃琴扉教授(右4)、屏東勝利國小校長楊秋南(右3)與來賓合影。(曾晏均/大紀元)

責任編輯:顏靜蓮

相關新聞
浪漫台三線佈重陣 測速王今年罰單已破萬張
潮州綠色隧道逛市集 與小農搏感情
釀醋救子父愛顯奇蹟 蔡福良開啓養生商機
日本香川讚岐滿濃公園百花爭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