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系列之三

【中國風】邂逅巴洛克 展奢華之色(上)

作者:柳笛
18世紀博韋壁毯第一套之「皇帝出行」(The Prince's Journey)。(公有領域)
王家波維絲織錦畫製作,國王之旅。(Google Art Project,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62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一股文化風,自東方來,吹落在17世紀的歐洲,讓人們了解到一個繁華得無與倫比的中國。遠東的財富與物產喚醒了無窮的奇思幻想,當它綻放在藝術領域,融入追求恢宏、壯麗的「巴洛克」時代,注定寫下盛大的溢彩華章。

1671年的冬天,法國富麗奇巧的凡爾賽園林,又添一座造型新穎而別致的樓閣。它僅有一層高,在簷口及轉角處,貼滿了出產於台夫特、納韋爾、魯昂等地的瓷磚,屋脊和欄杆內緊密陳列著一排瓷瓶,在陽光下光彩熠熠。在室內,白色的石膏牆上妝點以藍色調的飾物,座椅、臥床等家具罩著藍白相間的綢緞,桌子也被塗抹成藍白色的紋樣。

強烈的藝術風格,彷彿中國青花瓷的意境再現,卻是不折不扣的西式建築。它就是令歐洲各地競相效仿的「特列安農瓷屋」。儘管只在歷史上存在了17年,瓷屋卻是一個極好的例證,反映了歐洲人對中國的理解,以及中國風的設計特色與流行趨勢。

太陽普照般的法式中國風

17世紀是法國路易十四執政的時代,也是法國文明獨領風騷的時代。這位以太陽為名的國王,一手建立了最強大的君主制王國,還創辦芭蕾舞、繪畫、雕刻、手工業等王家機構,將法蘭西藝術推向頂峰。在歐洲,他和法國,就是中央集權的典範、禮儀教養的準則,以及文化藝術的先導。

原本在起源於意大利的巴洛克藝術,也應時代潮流在法國締造輝煌,巴洛克風格也因此叫作「路易十四風格」。路易十四敕建的凡爾賽宮,便是巴洛克裝飾藝術的集大成者,也是歐洲最壯觀的建築群。此宮落成後,路易十四將整個宮廷遷入,時常舉辦各種典禮、舞會等大型活動,歡迎歐洲各國的君臣貴族入宮拜訪、居住。因而,法國成為歐洲政治與文化中心,法王的言行及愛好,甚至能左右整個歐洲的藝術時尚和審美趣味。

就在這時,舶來的中國藝術品如明珠一般點亮法國宮廷。繁榮的東方天朝,讓全盛期的法國找到了心靈上的知音,那些繁麗珍奇的物件,恰恰滿足了人們對富麗堂皇、神祕奇異的嚮往。無論是國王的凡爾賽宮、王儲的楓丹白露宮以及朝臣的豪華府邸,無不擺放著大量的瓷器、漆家具、絲綢繡品等中國物品。

不僅如此,路易十四還將他對中國文化的鍾愛投射到現實,以他太陽般的能量影響著法國內外。他不惜重金建造的瓷屋,代表了中國風設計的理念,更作為中國風建築設計的肇始,引領了中式裝修藝術的風尚。1700年,凡爾賽宮廷迎來新世紀的第一場舞會。伴隨著中式八抬大轎的出場,路易十四身著中國傳統服裝,裝扮成「中國皇帝」與貴族們會面。中國元素,在國王那裡受到極大的尊崇。

而在一切藝術、時尚向法國看齊的歐洲各國,紛紛加入這場中國風設計的風潮中。中國風,以法國詞彙Chinoiserie為最初面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它正是在法國興起,並以法國為中心向歐洲各地傳播的。這趟傳播之旅中,中國風第一站邂逅的,正是主導西方藝術的巴洛克。

路易十四肖像畫(維基百科)

離奇而華美的遠東想像

中國風設計的靈感,源於歐洲人對各種中式紋樣上的借鑑,以及他們由此而產生的自由想像,而這種想像更觸及歐洲中國風的實質。那麼,在中國熱興起之初,歐洲人腦海中描畫了一個怎樣的中國呢?沉默的瓷屋傳達的信息也許太過含蓄,17世紀末的兩部戲劇或許能夠告訴我們更多。

1962年,一部名為「中國人」的戲劇在法國上演,第二幕裡有一個假扮成「中國學士」的僕人的滑稽表演。他從一個中式櫥櫃中走出,並打開櫥櫃,炫耀裡面的一件件中國物品。當樂隊奏響所謂的「中國音樂」,這個僕人高聲歌唱,開頭是:「我專程從剛果趕來,嗬,嗬,嗬。」那時的歐洲人,幾乎分不清中國、日本、印度的區別,甚至將剛果等同於中國。但正因其模糊的地理認識,中國更多地讓人感到遙遠、時髦,充滿奇珍異寶。

同年,在英國也有一部歌舞劇《仙后》上演,其根據莎士比亞的名劇《仲夏夜之夢》改編。歌劇中最大的閃光點是一段別樣的中式幕間戲表演。燈光暗淡下來,上演一段中國獨舞;緊接著交響樂響起,舞台突然明亮,照出一個優美的中國花園場景。留存的劇本這樣記載:「出現透明的中國園林、建築、樹木、植物、水果及鳥獸的風景,與我們在世界的本地所擁有的截然不同⋯⋯」

複雜精美的布景上,還有藤蘿密布的拱門,可愛的涼亭,歡快的噴泉,數不盡的花鳥樹木,壯觀而動人心魄,彷彿如夢似幻的世外仙境。新奇的場景,異國情調的渲染,讓這部劇獲得極大的成功,也印證了中國元素在歐洲受歡迎的程度 。可以說,這已經是一個成功的中國風舞台設計,而且它更直接地反映了歐洲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

而路易十四時期的巴洛克風格,正像他那幅著名的肖像畫:濃密垂散的假髮,厚重寬大、繡著金色碎花的天鵝絨長袍,滿幅刺繡紋樣的金色地毯,大片棕紅色的掛毯,無不彰顯著法國宮廷的富有以及國王君臨天下的威嚴。中國風格,看上去一切都與歐洲的事物不同,卻又與巴洛克內涵相通:瓷器晶瑩的釉色,漆器光潔的質感,錦繡繁複的紋樣及色彩變化,甚至是商品的天價以及各種光怪陸離的傳說,都符合了那個時代的藝術精神 。這亦是中國風能在巴洛克藝術中產生深遠影響的原由。

18世紀博韋壁毯第一套之「天文學家」(Astronomer)(公有領域)

神祕而瑰麗 多元素混搭的中國風壁毯

以有限的文字紀錄闡述中國風,仍有抽象之嫌,歐洲繪畫藝術中的中國風則更為直觀。今天的耶魯大學藏有一套珍貴的中國風壁毯,由該校的創建者伊萊休耶魯(Elihu Yale)在1699年訂購於倫敦的索霍(Soho)壁毯廠。這套壁毯共4幅,分別以「音樂會」「公主梳妝」「進餐」「坐轎」為主題,展現中國貴族的生活。

壁毯以統一的深藍色為背景,整齊而有變化地分布著成行的小塊綠地,彷彿是汪洋中的座座島嶼。土地上,體型纖小的東方人穿著明亮潔白的長袍,周圍長滿了棕櫚樹、蘑菇,或者不知名的東方花草,還有與歐洲建築完全不同的宮殿。有的人手持權杖,端坐在轎中,有的人在傘下靜靜佇立,有的彈起豎琴,有的攀上了樹枝。壁毯的邊緣則飾以歐式的花葉紋樣。

整個畫面融合中國、印度、歐洲的元素,構成一個超越人間的奇異景致。畫中的人物,衣飾考究,神情端莊,正在這片奇幻的土地上過著富足、尊貴的日子。幽暗的背景是那樣的沉穩大氣, 人物、宮殿、花草被它襯托得更加明豔。就設計風格來看,與其說「中國」,不如稱它是「東方」。

18世紀初及中期,法國的王家博韋(Beauvais)織毯廠生產了兩套著名的中國宮廷題材的壁毯。路易十四的年代遠去不久,歐洲藝術正被柔美輕快的洛可可風格取代,但完成於二三十年代的第一套(一期)壁毯,仍然繼承了巴洛克藝術的餘韻, 著重強調中國宮廷的輝煌文明。

一期壁毯的主題是「中國皇帝」,分別表現「皇帝的接見」「皇帝出行」「天文學家」「校勘」「摘鳳梨」「採茶」「打獵歸來」「皇帝登舟」「皇后登舟」等內容。10幅巨型壁毯上,大面積的紅色和金色相交織, 皇帝的生活畫面就在這片璀璨絢爛中一一展開。

「皇帝的出行」中,在花繁葉茂、寶塔聳立的東方園林中,清朝皇帝乘著頗具西亞風情的大轎隆重出場。面前有匍匐跪拜的官員,身後是騎著高頭大馬的蒙古護衛, 天上還有造型怪異的神鳥。再以「天文學家」為例,皇帝與穿著中式官服的西方學者,圍著一個巨大的地球儀談天論地。身後是頂部尖尖、棲息著孔雀的涼亭,遠處還有高大蓊鬱的棕櫚樹,隱約可見的寶塔樓閣。

這套壁毯根據紐霍夫的《中國出使記》及傳教士的回憶為依據,創作的卻是去現實甚遠的中國。工匠們任意取用多國的元素,表達他們對遙遠國度的想像。然而與索霍相比,博韋壁毯的顏色更加明豔,人物更加高大,形式也更為華美。@#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太陽王路易十四至高無上的濃墨重彩,到「受愛戴者」路易十五的鮮艷與豐富,最後還有其繼任者路易十六年間的和風暖色……經耗資2600萬歐元、歷時九年有餘的封閉籌建,盧浮宮博物館為這三代法王時期的藝術品新開闢的裝飾藝術展廳,以不失嚴謹的法式館藏手法,呈現出一個異彩紛呈的天地,讓觀者重回法蘭西稱雄歐洲、法式藝術令世界神往的輝煌年代。
  • 不遠處森林的環繞下,有一座布置成中世紀場景的橢圓形場地。上百位貴族裝扮成中世紀的騎士,手上持著刻著金色詩句的盾牌和徽像,騎在駿馬上浩浩蕩蕩地踏蹄而入。場外,王后和貴婦們在拱門下觀看這古味盎然的演出,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射到穿一身華麗的紅寶石色軟甲、頭戴高冠、無比尊貴的國王身上。那一年,路易十四25歲,他親政已三年。
  • 來到了地球另一端的中華帝國,博學勤奮的耶穌會士學會了滿文漢文,孜孜不倦的展開了工作。他們奔波四方繪測中國地圖,在最偏遠的鄉下向貧苦的百姓熱誠的宣教,教授皇帝及皇子幾何、樂理、人體結構。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之外,他們以灰色藍色,睿智的一雙眼睛觀察記錄中華帝國。在歐洲,飛來了一封封來自地球另一端的書簡。
  • 一年後,東印度公司收購了一箱又一箱琳琅滿目的青花瓷、一匹匹絲綢、上好茶葉、紅木、花梨木傢俱、玳瑁屏風和一冊冊厚重的典籍,放入準備回航的海之女神號船艙中。碼頭工人抬著一箱箱沉重的木箱爬上船梯,把船艙塞得結結實實。海之女神號的吃水量達到了飽和,船身沉甸甸的壓在海面上。
  • 相隔萬里卻遙遙相望,風情迥異又脈脈相吸。東方與西方,人類文明演繹出的兩個世界,千百年來總是發生著絲絲縷縷的聯繫。而東方的古代中國,在歷史上曾經作為萬國來朝的世界中心,一直是教人神往甚至狂熱的國度。
  • 17前後世紀的西歐,處處洋溢著東方風情。奢華的府邸裝飾著花鳥壁畫,漆櫃上擺著藍白色系的青花瓷;金髮女子穿著刺繡或印花的長袍,紳士們饒有興致地品嚐陶瓷杯碟中的茶飲。這一切,代表著一個藝術時尚的開端—— 中國風。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