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海外併購成焦點 國企被要求評估政治風險

人氣 930

【大紀元2017年08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默迪綜合報導)當局繼續升級對海外投資的監管,繼幾家民企被調查停貸後,國有企業近日被要求說明海外投資中的財務狀況和政治風險。分析認為,這是針對資本外流和債務風險。

英國《金融時報》8月3日報導,中共財政部要求央企和國企從本週開始,說明海外投資的財務可行性,並在事前評估政治風險,並進一步接受審計。

中共國有企業長期面臨產能過剩及其所引發的債務風險,就在2015年和2016年兩年,中資機構海外投資創紀錄,其中國企所占份額最大,主要資金來源於境內銀行,引發業界對資本外流和銀行系統風險的擔憂。

此次對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調查,是最近對民營企業海外投資調查的延續。從6月份安邦原董事長吳小暉被帶走調查以來,多家民企的海外投資項目被點名調查,包括安邦、萬達、復星、海航等,其中安邦的海外投資全部停止、萬達和復星的境內貸款被部分叫停、這幾家企業在中資銀行境外分行的貸款情況被調查。

涉政治風險 國企海外投資被曝內部博弈

報導表示,國有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出現信用和政治風險,今年3月份中共央行行長承認,一些國企的海外投資在國內沒有太大好處,同時還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抱怨。

今年1月份當局曾要求國企在投資海外時要吸引第三方投資者(民企社會資本),即PPP項目。但是最近財政部承認,有多個海外投資的基礎設施PPP項目,實際上是地方政府變相舉債,也就是說,地方政府使用債務為PPP項目提供資金,同時企業也在舉債。

公開資料顯示,中共國有企業也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截至今年6月末,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15.8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17年地方政府債務總額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7%。

從中國各省的債務規模來看,截至2015年年末債務規模最高的是江蘇省,超過萬億,其次是山東、浙江、廣東、遼寧、貴州等,均超過8000萬。

另外,中國企業,尤其是產能過剩的國企,進行海外投資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關注。《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BBC都曾報導,全球市場對於中國企業輸出過剩產能頗有微詞,經濟學家擔心市場出現價格等方面的不公平競爭。

中資海外併購屢創紀錄 境內銀行貸款占資金主體

當局從去年開始升級了對海外投資的監管,去年和2015年是中國海外併購交易創紀錄的兩年,國企海外併購占大多數;同時也是資本外流創紀錄的兩年,累計資本外流超過1.5萬億美元。

普華永道今年1月份的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達到2210億美元,超過前4年交易金額的總和,超過10億美元的交易超過50項。

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數據顯示,2015年中資海外併購1090億美元,當時也創下紀錄,而2016年僅第一季度就達到1010億美元,占同期全球交易總額的15%。

英國《金融時報》去年引述分析表示,中國國有銀行向中資機構提供了大量寬鬆貸款,而海外投資交易的迅速增加在某些方面與資本外流相似。#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川普收緊H-1B簽證 渥京趁機吸引海外投資
中國人移民海外 10年投資逾200億美元
調控升級泡沫膨脹 大陸開發商投資海外
房產理事會促新州政府為海外投資者消除障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