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江郎是誰?士林俊傑為何江郎才盡?

作者:允嘉若

江淹的一生,從寒士到士林俊傑到高公,另一方面他卻失落了。圖為《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之「九月賞菊」。(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04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人家說「江郎才盡」,比喻才能使盡了,文思枯竭減退了,再也作不出像樣的作品。

為什麼說「江郎才盡」而不說劉郎、宋郎、秦郎……因為這個典故的來因確有其人,他是南北朝時代的江淹。

士林人傑江淹  出身寒士登青雲

江淹(字文通,西元444年-505年)在一甲子的人生中,寫了不少好詩文,尤其是在朝廷登高官之前。江淹文才早顯,六歲就能作詩,而且非常好學。十三歲時他父親去世,少年江淹砍柴供養母親,在清苦的寒門中奮發向上。

江淹《效阮公詩十五首 其二》:

十年學讀書,顏華尚美好。不逐世間人,鬥雞東郊道。

富貴如浮雲,金玉不為寶。一旦鵜鴂鳴,嚴霜被勁草。

志氣多感失,淚下沾懷抱。

富貴如浮雲。 (EET/大紀元)

江淹在南朝宋、齊、梁三朝都任過官職,如倒吃甘蔗的人生,官職升遷越來越好。《金樓子》 一書舉述一些個當時才能卓爾拔群之人,江淹名列其中,「皆當時之傑,號士林也」。

二十幾歲時,江淹就開始在南朝宋地方官幕僚中找工作,從「從事」之類的地方小吏做起,這是州郡長官自己能任命的助理,不是朝廷正式的官員。他曾因為受牽連被人誣陷受賄而入獄,在獄中上書陳情獲釋。

齊高帝蕭道成執政,江淹的官運轉好,受到重用,之後一路官運亨通。他任官「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寛猛能折衷」,任御史中丞,彈劾不避權貴,振肅百僚,一振朝綱。

在南朝梁,江淹升到了高官的職位,受封醴陵侯,食邑四百戶,退休時任金紫光祿大夫之位,卒時,梁武帝為他素服舉哀,諡號「憲」。他的一生,建立了了寒士不怕出身低,努力奮發加上才能,逐步青雲的成功模範。

「江郎才盡」的預夢

「江郎才盡」有預夢。圖:夢蝶,選自明代陸治《幽居樂事圖》冊。(公有領域)

但是否因為官位高升,俗務煩心 ?還是凡事順心如意,折煞了文思?或是遇到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不敢以文才凌駕於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到了晚年,江淹的文采卻反而失色了,作不出如年輕身處逆境時的好文賦來。

《南史 卷五十九》有一段記載寫江淹「才盡」,說江淹少時以文章顯名,晚節才思微退。江淹自述了兩個預示的兆夢。

一次是江淹當宣城太守罷官時,在歸鄉路上泊宿禪靈寺。夜裡夢見一人自稱張景陽(西晉文學家張協,字景陽),對江淹說:「以前我把一匹錦緞寄存在你那裡,現在可以還給我嗎?」江淹便從懷中拿出數尺錦緞給他。那人見一匹錦緞,竟然只剩幾尺了,怒道:「一匹錦緞,你怎麼能裁剪得剩這麼一點兒了!」他回頭見丘遲(南朝文學家)站在一旁,便對丘遲說:「剩這麼幾尺,也派不上用場,就送給你吧。」自此後,江淹寫文章就文辭晦澀,不順暢了。

還有一次是江淹投宿冶亭時,夢裡見一男子自稱郭璞,說:「我有一支筆,在您那裡已經多年,現在可以還給我嗎?」江淹於是從懷中摸取出一支五色筆給他。「爾後作詩絶無美句」,時人說他「才盡」,這就是「江郎才盡」的由來。江淹曾經想寫「赤縣經」以補《山海經》之缺,竟也寫不成了。@*#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諾千金」出自司馬遷《史記•季布來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故事說的是:
  • 海南道人惠英,字穎孺,出生十二日母親就去世,七歲出家為小沙彌,二十歲跟隨我學習。我在各道場所講述的佛理精要,從來不曾想過要把這些言論收集記錄,彙編成書。
  • 東施效顰這個成語出自《莊子.天運》。
  • 【原文】山門疏:關着門,儘是自家屋裡,何須冷言冷語,暗地敲人?
  • 休戚相關」此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周子,因被人陷害而流亡在外,周國的大夫單襄公,非常敬重他,把他請到家中,待為上賓。一成語出自春秋‧左丘明《國語‧周語下》。形容彼此命運聯繫在一起,息息相關。
  • 西晉時有個大富豪,名叫石崇。他曾經當過縣令,後來又做過武帝的侍從官。五十一歲,他出任荊州刺史。在荊州任上,他縱容官兵劫掠客商,奪取財寶,成了西晉有名的大富豪。而當時的後軍將軍王愷,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這人也是個大富豪。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