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画欣赏

画秋意铸金秋 共赏三幅秋天名画

作者:郑行之
清•赵之谦《枝头秋色图》轴 局部(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198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一年中四季轮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其中,秋收是勤耕之后的丰获,最能安生养命;秋高气爽,秋天,适合走出去,野趣处处好时节,最是温馨怡人。

历代画家以之入画,以画传世,秋日更华美,秋意更浓重。我们挑选了三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请大家从不同角度走入画家的世界,来共品三代金色之秋!

赵之谦《枝头秋色图》金石书画翻飞秋意

清 赵之谦《枝头秋色图》轴(东京国立博物馆)(公有领域)

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明朗活泼的设色,轻快跃动的笔趣。这样鲜活的秋色带给人心旷神怡,身心舒解,仿如被洗净般的感受。

我们一道来感受赵之谦这个清代著名书画家的《枝头秋色图》。他用的是写意法。因为他讲究以书入画,书法功力深厚,所以画中带有魏碑篆字等笔意,展现出来的是枝头秋意满盈,富含金石之气的强劲生命力。

所以,那些翻飞着的叶片花朵,似乎都是连结着古老的碑帖艺术,走过酣醇的岁月,才以这感人的姿态来到我们眼前的。

而他那独创的、像白桦树般浅色树干,也在在都显示画家是极具创意,极有新意的。

在构图方面,赵之谦以有如摄影镜头般的截图法来构图,布局大开大阖,汲古出新。以树干作为画面的主轴,再在其上下的叶片部分穿插以朱膘为主色之枫红,正因这些活泼有力道的红叶,才使得整幅画的秋情秋兴显得活络无限;中段则以花青(蓝色)作一体呈现,画出菊花和牡丹等等。而朱膘之枫红和花青之灰蓝所产生的对比,让画面显得妍美清新,金秋流丽。

此外,他把恽寿平的没骨法与“扬州八怪”的写意法作有机的结合,更以双钩手法来圈苔点和勾绘类似野兰的植物。在他的画中,“诗书画印”四种艺术形式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有如聚宝盆般的聚合手法,神奇地产生了十分谐和的感觉。其特殊的审美观和统合功力带给后人极大的启发。

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写到;“会稽㧑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

当时上海的画家们,像吴昌硕等都受到赵之谦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新的流派──海派绘画。而北派画家如陈师曾等,也一样受到影响。

《秋林群鹿图》锦绣般繁华灿烂

好一幅灿烂耀眼的《秋林群鹿图》!秋天的麋鹿也有颗敏锐的心,能感知秋所带来的这些美感吧?“秋高气爽”,天高了蓝了,层层厚实的白云嬉游其间。夏的燥热褪去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习习凉秋;鹿儿应该也能感知季节在更迭,它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也因秋的到来而变身变色了。

这是一幅没署画家名号的瑰丽秋林图,年代不详,推测是五代或是辽代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故宫这幅典藏品中,画里的群鹿来到这一处,林木生长得几乎密不通风的所在,在这锦绣般的繁华中,美景忽焉在前,忽焉在后,祥和安适的气息流布着,鹿儿们摩肩接踵地踌躇徘徊,流连不去……

群鹿悠游在这个美丽的秋林中,枫树、白桦树……在秋风的扇染下,树木晕的晕,醉的醉,层层叠叠、细密满布的叶子因而有了朱砂红、藤黄、赭石红、白粉、花青等等色泽变化,各本其态、各敷其色。呈现出来的色调妍丽古艳,而且仿佛有一种光彩在其间浮动着,让这本应属秋凉荒疏的林木,反过来萌生出一种欣欣向荣、精致华美之气象。

画树画叶,先勾勒外形,再敷染或用粉填,笔法奇特。有论者认为这种画法应该是西域地区特有的。这种画风同时也带有不透明画与装饰画的意味。精练的不透明法和装饰画法,都让这幅画显得浑厚大气、繁荣丰实。

但画家画鹿却相对的简约,不重视躯体的骨格肌理等实体变化。先勾轮廓,再用淡墨细腻分染。手法近于工笔法,也稍稍带有图案画的韵味,相当特殊。

画的左侧有一只长角雄鹿,全身紧绷作戒备状,似乎在值班警戒,其余的鹿儿也抬头竖耳,作聆听状,时时都流露出警觉的态势,画家把鹿的神情意态捕捉且表达得十分生动精彩。

倪瓒《秋亭嘉树图》一水两岸清秋逸澹

倪瓒这幅画,风格意象和上面两幅画几乎是走天秤的两极。近景描绘了两棵树,他自己称之为“嘉树”,做为整幅画的主体。“嘉”意味善与美好。这两棵自岩缝中长出来的树,枝干细长、体态优雅,予人一种“临风玉立”之感;平坦的岸坡上立着一座结构精美但空无一人的草亭;画面中央是一带模糊的洲渚;远处则是另一座有棱有角的、充满秋意的山。

这就是论画者所谓的“一水两岸三段式”构图法,是倪瓒独创的。单看这种场景和意境,就足以让人觉得秋意扑面,秋思满怀了。倪瓒擅画山水、枯木等,构图大多采平远法,景物单纯,多作疏林坡岸和浅水平洲。格调任真疏淡。

他画山石有一个特色,常以虚笔来构筑山石等实体。他的《秋亭嘉树图》用松散的干笔来画山石,并以披麻皴或折带皴来营造表面肌理结构。画线时或用中锋清楚地一次性勾成,或以虚笔来回重复,而整体线条仍保有轻重主次之别。以此手法画出的山体自会产生空淡疏萧的感觉,这成为他的一个很大的特色。

画折带皴则是先以侧锋作细线横走,到位时,再转为直刷,一刷即收,取其干脆利落,促成风格之萧散秀逸。这种风格意境也是倪瓒特有的。

倪瓒认为绘画应表现作画者“胸中逸气”,所以他的画着意不多,画境清虚空旷,画中一无人影,直让人觉得清秋逸澹。他以这种画风造就了许多绝世精品。

倪瓒通过作品确立了他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观,给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秋亭嘉树图》就是其中玉树临风的佳作。

结语

三种不同的画风、画作,妆点了秋天的萧淡、瑰丽、锦绣,同时也为代代喜爱艺术的观画者打开了另一扇窗,让中国传统绘画这块文化瑰宝更显多元丰富。秋天,美丽的天地,更深更广……。@*#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采薇图》,乍看之下,会以为是个很浪漫抒情的画作,其实非也。它是宋朝画家李唐表现殷商末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作品,这幅画有导正人心的作用,也是李唐晚年人物画中最杰出的创作,留与后世的南宋名画之一。宋高宗钟爱李唐的画……
  • 本文介绍《采薇图》笔墨技法的不凡之处,及其画中人物、景物等等表现的隐喻精神,一人、一物、一景都内含深意,解析李唐和这幅《采薇图》,为何能成为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皇室赖以“绍兴”的梁柱……。
  • 中国名画欣赏:“青绿山水”金碧山水知多少?我们此次要介绍的青绿山水,是唐代李思训的代表作《江帆楼阁图》。
  • 《江帆楼阁图》无一毫尘俗气,艺林中有千里,成就得到历代名家赞赏。本文细说《江帆楼阁图》表现手法,忠于原物的工笔法,傅色古艳,笔墨超轶,传经久远,深透绢背,有入木三分之妙。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