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然”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介绍她的艺术与人生。
文/Michelle Plastrik  编译/吴约翰
碧雅翠丝‧波特绘制的这座围墙花园,位于萨弗里的伊斯怀客(Ees Wyke, Sawrey),约1900年创作。(照片由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38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然”(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本特展源自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在世界各地的巡回展览,展出波特小姐创作童话故事的起源,还有更多关于她的生平和艺术作品。这次展览重点介绍波特的科学研究、植物插图、水彩画、行销方面的天才和保育工作。

鲁伯特‧波特(Rupert Potter)于1892年左右拍摄的碧雅翠丝‧波特肖像。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鲁伯特‧波特(Rupert Potter)于1892年左右拍摄的碧雅翠丝‧波特肖像。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大自然学校

碧雅翠丝‧波特(Beatrix Potter,1866─1943年)出生在富裕的英国家庭。他们主要在伦敦居住,有时会花几个月的时间到英国各地租屋度假,例如威尔斯、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等地。年少的波特热爱乡村生活,因而能获得探索和了解大自然的机会。她不喜欢城市生活与社会规范,常觉得尴尬与害羞。父母亲都充满艺术气息,她的父亲是一位业余摄影师,喜欢用照片记录家庭生活。

在伦敦居住期间,波特和弟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三楼的育儿室度过。多年来他们在那里饲养了一群宠物,包括鸟类、狗、刺猬、青蛙、蜥蜴、老鼠、蝾螈、蛇、蝙蝠,当然还有兔子。她的宠物兔名叫彼得‧派伯(Peter Piper),后来成为“彼得兔”(Peter Rabbit)这个角色的灵感来源。

1876年4月7日,碧雅翠斯‧波特用铅笔绘制桥梁场景和野兔玩耍的模样。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1876年4月7日,碧雅翠斯‧波特用铅笔绘制桥梁场景和野兔玩耍的模样。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展览中可欣赏到波特用铅笔画的桥景和玩耍中的野兔,这是波特童年时期的趣味素描。虽然波特年轻时接受过一些正式的艺术指导,但波特主要是靠自学成才。随着年龄增长,她采用自学的水彩画技巧来记录动、植物样本及实验。

波特非常热衷菇类研究,本次展览包括她的真菌水彩画。尽管她的大部分科学研究工作在当时都遭到忽视,但今天的真菌学家却使用她美丽、准确的图示来进行辨识。

碧雅翠斯‧波特的贺卡设计,1890年创作,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碧雅翠斯‧波特的贺卡设计,1890年创作,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插画信

波特为了自己赚取收入成立自己的商业出版事业,在1889和1890年创作圣诞节贺卡。随着“彼得兔”的故事大卖,波特出乎意料不需父母援助而获得经济独立。“彼得兔”的故事起源,可在她一封迷人的插画信里找到,而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收藏了这些知名的信件。

碧雅翠斯‧波特的插画作品:兔子太太为彼得倒茶(Mrs. Rabbit Pouring Tea for Peter),1902年创作。这幅插画在《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里出现。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碧雅翠斯‧波特的插画作品:兔子太太为彼得倒茶(Mrs. Rabbit Pouring Tea for Peter),1902年创作。这幅插画在《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里出现。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1893年,波特给前家教女老师5岁的儿子写了一封带插图的信:“我不知道该给你写些什么,不然我来告诉你一个关于四只小兔子的故事,它们的名字分别叫弗洛普西(Flopsy)、莫普西(Mopsy)、棉尾兔(Cottontail)和彼得(Peter)”。女老师鼓励波特把这个故事写成一本书。

碧雅翠斯‧波特的作品《迷你信》,1905至1912年创作。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碧雅翠斯‧波特的作品《迷你信》,1905至1912年创作。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彼得兔的故事》之所以一推出就受到欢迎是因为波特对读者很体贴。她坚持书本应以小尺寸出版,方便小手阅读,且价格实惠。成功的销售使得更多人想看更多她的故事。

碧雅翠丝‧波特为1927年成立的温德米尔基金会(Windermere Fund)绘制的插图:兔子太太购物(左),以及另一幅“刺猬蒂吉太太”(Mrs. Tiggy)。约1904年创作。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碧雅翠丝‧波特为1927年成立的温德米尔基金会(Windermere Fund)绘制的插图:兔子太太购物(左),以及另一幅“刺猬蒂吉太太”(Mrs. Tiggy)。约1904年创作。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波特一生中写作搭配绘图,总计出版28本书籍,包括23篇故事。她也创作其它受欢迎的角色,包括母鸭洁玛(Jemima Puddle-Duck)、渔夫杰里米先生(Mr. Jeremy Fisher)、松鼠胡来(Squirrel Nutkin)、小猫汤姆(Tom Kitten)、刺猬温迪琪太太(Tiggy-Winkle)和老鼠阿斑(Appley Dapply)等角色。额外的收入归功于她的品牌推广。事实上,“彼得兔”绒毛娃娃是第一个申请专利的小说人物。当时是1903年,“彼得兔”于是成为最早获得专利的角色。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展览包括精彩的商品样本,如时代玩具、棋盘游戏,甚至印花棉布。

老鼠阿斑走向橱柜的插画。碧雅翠丝‧波特于1891年绘制。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老鼠阿斑走向橱柜的插画。碧雅翠丝‧波特于1891年绘制。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丘顶农场

1905年,波特在她最喜欢的英国湖区(Lake District)购买了一处住宅,即丘顶农场(Hill Top Farm)。几年后她就永远离开伦敦了。先前与家人来英格兰西北部度假时,她就很喜欢这个地区。于是,新房子和花园也持续出现在她的作品中。

随着事业成功,波特在新社区买下大片土地,以保护生态和农场文化。她特别喜欢湖区品种的赫德威克羊(Herdwick),于是致力于保育这个品种。1943年波特辞世后,她将四千多英亩土地、14座仍在运营的农场以及另外60处房产捐赠给英国国民信托基金(National Trust)。

英国湖区(Lake District)著名的赫德威克羊(Herdwick)。(Shutterstock)

丘顶农场现在是湖区社区与世界各地波特粉丝珍惜的博物馆。对于那些参观摩根展览的人来说,丘顶农场的精神已在这个专属空间重现。这里展示了农场里的物品和照片,甚至还布置现今仍可在丘顶农场里看到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壁纸。

碧雅翠丝‧波特绘制的一座围墙花园,位在萨弗里的伊斯怀客(Ees Wyke, Sawrey),约1900年创作。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碧雅翠丝‧波特绘制的一座围墙花园,位在萨弗里的伊斯怀客(Ees Wyke, Sawrey),约1900年创作。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波特的花园风景

展览还给观众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那就是几幅波特绘制的精美水彩画,描绘自然景观与花朵盛开的花园。波特描绘英国乡村不同的地区,对线条和色彩的掌握证明她杰出的艺术天赋。玛塔‧麦克道尔(Marta McDowell)在其著作《碧雅翠丝‧波特的园艺生活:激发经典儿童读物的植物与场所》(Beatrix Potter’s Gardening Life: The Plants and Places That Inspired the Classic Children’s Tales)里提到,“碧雅翠丝‧波特为彼得兔绘制的花园场景与其他人物一样都来自不同的度假屋”。

碧雅翠丝‧波特绘制的插画:春天。1903年左右在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哈雷斯科姆农庄(Harescombe Grange)创作。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碧雅翠丝‧波特绘制的插画:春天。1903年左右在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哈雷斯科姆农庄(Harescombe Grange)创作。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麦克道尔在准备撰写书籍时,仔细阅读了波特出版的插画书。当她发现她能识别植物和其它花园里的元素,并能将之与波特居住或造访过的地方相配,令麦克道尔雀跃不已。

碧雅翠丝‧波特的素描:花园,约1909年3月在登比的格瓦尼诺格(Gwaenynog, Denbigh)创作。水彩、铅笔。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碧雅翠丝‧波特的素描:花园,约1909年3月在登比的格瓦尼诺格(Gwaenynog, Denbigh)创作。水彩、铅笔。版权属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照片由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

适合阖家观赏的展览“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然”,让大家对这位畅销作家和她创作的精彩作品有了新的认识。波特书里拟人化的角色仍充满迷人的想像力,而她对这些角色的品牌塑造也具备创意。值得一提的是,波特对大自然的热情和保育在展览中熠熠生辉。波特是一位走在时代尖端的女性,她的创作灵感永不过时,而且在本次展览中得到最美好的回报。

展览“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然”,目前在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展出至2024年6月9日。更多讯息,请访问themorgan.org

原文: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 Exhibition in New York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担任艺术顾问,现居纽约市。写作主题广泛,包括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特别展览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 我在《胡笔标准:千百年来第一人,创造出毛笔的标准》〈自序〉曾提及,年轻时拚搏事业,每天工作十六小时都不觉苦,一直到了五十岁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树盆栽,欣赏之余,蓦然惊觉人生已过了一半,该是放下脚步,开始修护保养身体的时候了。
  • 霍尔班以肖像画闻名于后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艺复兴画家,霍尔班是以宗教题材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霍尔班在巴赛尔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画,这些早期作品显示出来自丢勒、格吕内瓦尔德和巴尔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国画家的影响。
  •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整个欧洲艺术的里程碑。在意大利肖像画领域里,它拥有好几个第一:第一幅意大利双人肖像画、第一幅描绘室内场景的肖像人物,也是第一幅背景是风景的绘画风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