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施塔特画笔下电影般的美国西部风光

作者:鲍勃‧柯奇曼(Bob Kirchman) 苏雯 译
《落基山脉的暴风雨,罗萨利山》(A Storm in the Rocky Mountains, Mt. Rosalie),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66年创作,布面油画,现藏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92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带给我能与我的山峰相配的男子,

带给我能与我的平原相配的男子,

他们心怀帝国蓝图,

脑海孕育新纪元。”

“Bring me men to match my mountains,

Bring me men to match my plains,

Men with empires in their purpose,

And new eras in their brains”

美国诗人萨姆‧沃尔特‧福斯(Sam Walter Foss)在其诗作《即将到来的美国人》(The Coming American)中如是写道。

在19世纪中期,美国西部的大山相对来说还无人涉足。远离那些铺展在自然世界之上的城市,这些未被玷污的原始风景吸引着美国的浪漫主义者和超验主义者。在横贯大陆的铁路于1869年建成之前,人们必须穿越险峻的地形,骑马涉水渡河:这是连通东西两岸不无艰辛的必经之途。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比尔施塔特的灵感来自西部未受污染的荒野,他的风景画光影通透、氛围独特,为他赢得了声誉,使他成为19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的艺术家之一。

《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拿破仑‧萨罗尼(Napoleon Sarony)摄于约1870 年,相纸印刷(盐印相片),现藏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图书馆。(公有领域)

一位艺术家的养成

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年1月7日出生在威斯特伐利亚(Westphalia)的小镇索林根(Solingen,现属德国)。他1岁时,父母移民到美国马萨诸塞州南部的新贝德福德(New Bedford)。年少时,他就以精湛的绘画技巧而闻名。1851年,比尔施塔特开始学习油画,仅仅两年后,他就回到欧洲,希望能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Dusseldorf Academy)深造。

比尔施塔特申请进入该学院未果,但他并未气馁,转而成为友人沃辛顿‧维特里奇(Worthington Whittredge)的学徒。他在杜塞尔多夫画家们非正式的指导下,磨练绘制阿尔卑斯山风景画的技艺。杜塞尔多夫画派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物,对哈德逊河画派(Hudson River School)的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该画派强调精细描绘风景,许多成员都大力提倡户外写生(plein air)──在自然环境中作画。

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创作于1870年的《落基山风景》(Rocky Mountain Landscape),布面油画,华盛顿特区白宫收藏。(公有领域)

1857年,比尔施塔特回到新贝德福德,成为一名绘画教师。这一年,波士顿图书馆买下了他的画作《罗马屋大薇门廊》(Portico of Octavia, Rome,1855年),这笔资金让他得以开始全职画家生涯。

1858年,他在美国艺术家的荣誉协会──位于纽约的国家设计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简称国家学院)展出了一幅巨幅的瑞士风景画。这幅画作不仅为他带来了声誉,也得到了国家学院的认可。比尔施塔特作为美国画家的生涯,始于描绘新英格兰和纽约上州的景色,尤其是哈德逊河谷的风光,从而牢固地确立了他作为哈德逊河画派画家的地位。

西行探险

1859年,比尔施塔特被美国西部阿尔卑斯山脉般的风光所吸引,加入了弗雷德里克‧兰德(Frederick W. Lander)的美国政府勘测队。他在旅途中创作了大量习作,日后成为他在纽约第10街工作室大楼内创作宏伟画作的素材。

1860年,他正式被选为国家学院院士。他在欧洲山区磨练出的绘画技巧,为他成为许多人眼中的“美国西部风景首席画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1863年,他再次踏上西行之路。这次,他与多才多艺的美国作家、记者兼探险家菲茨‧休‧勒德洛(Fitz Hugh Ludlow)结伴同行,后者生活阔绰,惜英年早逝(得年34岁)。正是勒德洛以《纽约晚邮报》(New York Evening Post)艺术评论家的身份,为比尔施塔特建立了美国风景画家的声誉。

在1863年穿越加州的探险中,勒德洛首次见到了太浩湖(Lake Tahoe)。他写道:“越过边界,我们坐在壮丽的太浩湖岸边……水面清澈如水晶,从雪山中蒸馏而来,水底的花岗岩即使在一百英尺深处也清晰可见。”比尔施塔特1867年创作的油画作品《内华达山脉中的湖泊》(Lake in the Sierra Nevada)就展现了这一景致。

阿尔伯特‧比斯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67年创作的《内华达山脉中的湖泊》(Lake in the Sierra Nevada),布面油画。(公有领域)

比尔施塔特33岁时,与勒德洛和另外两人一起踏上旅途。勒德洛想记录下这趟旅程,比尔施塔特想为将来的绘画积累写生素材,而霍尔(Hall)和杜菲(Durfee)两位先生则只是寻求冒险。他们于1863年6月8日抵达科罗拉多州丹佛市,游览了派克峰(Pike’s Peak)和众神花园(Garden of the Gods)后,继续前往犹他州盐湖城。

他们的足迹遍及加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和加拿大卑诗省。而在科罗拉多州,比尔施塔特攀登了一座后来以他命名的山峰。如今,高达14,065英尺(约4287米)的比尔施塔特山(Mount Bierstadt)成了远足爱好者的热门目的地。比尔施塔特在那次旅行中实现了登顶壮举,缔造了这座山峰的首次记录。

他还登上了当时尚未命名的埃文斯山(Mount Evans)山顶,并建议以他未来妻子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罗莎莉山(Mount Rosalie)。他的画作《落基山脉的风暴,罗萨利山》(A Storm in the Rocky Mountains, Mount Rosalie)完成于1866年,其尺幅巨大,达7 x 12英尺,突出呈现了山峰上方浓密的云层。这座山最终的命名为埃文斯山,用以纪念科罗拉多州一位州长。(译者注:埃文斯山于2022年改称蓝天山/Mount Blue Sky。)

让风景熠熠生辉的画家

比尔施塔特描绘的宏大景观,其壮阔程度需要以大型画布来呈现:美利坚西部的平原、河流和山峰,无一不是如此。

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创作于1869年的《穿越平原的移民》(Emigrants Crossing the Plains),布面油画,现藏俄亥俄州扬斯敦的巴特勒美国艺术学院。(公有领域)

作为光亮主义(luminist,又称透光风格)画家,比尔施塔特在作品中运用戏剧性的光影,凸显那些高耸入云景观的活力。精湛的光影运用、细节的精致描绘,以及空中俯瞰的视角,都让人真切感受到美国西部的神奇。

他于1867年创作的油画《穿越平原的移民》(Emigrants Crossing the Plains),生动捕捉了这片新大陆的精神。画中,一群西部开拓者正朝着燃烧的晚霞前进。远方是沐浴着夕阳的巍峨悬崖,而他们脚下的土地广袤无垠、平坦辽阔。树木衬托着夕阳,并勾勒出一条水道──拓荒者的牲畜可以在此饮水。

比尔施塔特生涯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与认可,乃至法国拿破仑三世授予他法国最高荣誉勋章──荣誉军团勋章(Legion of Honor)。尽管在印象派兴起之际,美国风景画家的作品逐渐不受青睐,但比尔施塔特的画作在他于1902年2月18日辞世之后,仍受到众多博物馆和私人所珍藏。

本文A Cinematic View of the American West Through Bierstadt’s Brushstrokes刊于《美国精华》(American Essence)杂志。

作者简介:

鲍勃‧柯奇曼(Bob Kirchman)是一名建筑插图画家,与妻子潘姆(Pam)居住在弗吉尼亚州奥古斯塔县。他在奥古斯塔基督教教育家在家教育合作组织Augusta Christian Educators Homeschool Co-op)教授视觉艺术。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 我在《胡笔标准:千百年来第一人,创造出毛笔的标准》〈自序〉曾提及,年轻时拚搏事业,每天工作十六小时都不觉苦,一直到了五十岁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树盆栽,欣赏之余,蓦然惊觉人生已过了一半,该是放下脚步,开始修护保养身体的时候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