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傷痛

作者:杜若
明仇英畫、文徵明書《孔子聖蹟圖》之《同車次乘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63
【字號】    
   標籤: tags: , , ,

每到過年時節,看著國內火熱的過年氣息,住在異國他鄉的遊子,更會想念國內的親人。長長的思念,就像風箏的線繩,一直牽起心中酸酸的感觸,飛向遙遠的故國。那時才體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傷痛。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典故起源於春秋時期,孔子前往齊國途中,聽到一個人正在痛哭,哭聲很是悲傷。於是他們加快馬鞭,尋聲望去,看到一個人身上掛著鐮刀,繫著素帶,正在那裡失聲痛哭。

於是孔子下車,上前詢問得知那人叫丘吾子(一名作皋魚),曾在齊國做官。孔子問他為什麼哭得那麼傷心?原來他是為自己的三個過失,痛悔痛哭。在孔子的請求下,丘吾子就將自己的過失告訴他。

丘吾子說:「我少年時期很好學,遊學天下,等我回來後,才知道父母都已經去世了,這是第一個過失。我長大後,侍奉齊國國君。國君崇尚驕奢,失去了士人的擁戴,而我沒有盡到臣子的責任,這是第二個過失。我平生的至交好友,如今都離我而去,斷絕了往來,這是第三個過失。」

緊接著,吾丘子說了句令後人都痛徹心扉的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大樹想要靜止下來,但是狂風卻不停止;為人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是父母都已經不在了。年華逝去不會從頭再來;一旦至親逝去,永遠也無法再相見。吾丘子為自己沒有盡到兒子的責任,痛悔不已。

這句「子欲養而親不待」從此流傳了數千載,時時敲響著子女的心扉。父母在時,猶如參天樹木,為自己遮擋風雨。當父母去世後,子女的生命情感像被徹底剪斷一樣,陷入無比的哀痛。

老人手部護理老人(fotolia)
父母在時,或許每一通電話都會讓子女感到是負擔。從未想過要溫暖一下父母操勞一生的冰涼的雙手。(fotolia)

父母在時,常常打電話催著回家吃團圓。那時,或許每一通電話都會讓子女感到是負擔。當看著父母步入年邁,行動不方便,依然覺得父母是自己生活的負擔。從未想過要溫暖一下父母操勞一生的冰涼的雙手。

可是當他們不在時,沒有人再催你回家,沒有人再催你吃飯,沒有人再慈愛的叫你的小名,那時才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寒涼透徹心際。想著為父母暖一暖雙手,永遠也無法為他們暖熱。

當父母在時,我從來沒有覺得「女兒」一詞有多特別,有多榮耀,也從來沒有落入到心底,從來都是在心門之外,匆匆而過,轉身即沒。當父母不在時,那時才知道這輩子做女兒,已經做完了。

再溫暖的母愛沒有了,再嚴厲的父愛消逝了,無論自己有多大,都像是世上的孤兒,無依無靠,一直不停地漂泊。父母做的好吃的飯菜,含帶著母愛父愛的年味,今生今世再也吃不到了,成了世上最昂貴的一道菜,即使花盡金錢也永遠買不到的佳肴。

Asian family with adult children and senior parents relaxing on a sofa at home together
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失去了都還能找回來,惟獨生命沒有了,再也找不回來。無論有多大的能力,再也無法把父母從另一個世界找回來。(fotolia)

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失去了都還能找回來,惟獨生命沒有了,再也找不回來。無論有多大的能力,再也無法把父母從另一個世界找回來。無論有多少錢,也買不到一張通往天國的機票。無論多麼想說:「我愛你。」父母也已經永遠聽不到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何止痛殤千載?它會一直痛在世世代代的子女心裡,時時世世提醒著人們,善待父母,贍養雙親。不要留下這輩子做人兒子(女兒)已經做完了的痛悔與遺憾。@*

(事據《孔子家語‧孔子適齊》卷二)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然而,父親節的緣起,卻是一個令人傷感和深思的故事。這個故事,不斷地在提醒我們,行孝要及時,莫要等父母去世後才追悔莫及。正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讓人傷痛不已。因此,記住這個深刻的教訓,才是父親節最大的意義。
  • 記憶中的母親是一個聰慧好學、做事有效率的人。而且,她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學什麼像什麼,往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更上一層樓。
  • 中華傳統的母親花又叫忘憂草。(農糧署桃園提供)
    Yoki幾乎沒有感受過母愛,3歲時父母就離婚了。長大後,她正憧憬擁有一個自己的幸福家庭時,又被嗜賭的母親連累,關進了拘留所。這樣的成長過程,讓Yoki覺得前路一片灰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但是,轉機出現了。
  • 我沒有替她覺得太多的悲傷——她在床上已躺了八年,這次無非換個地方,永遠躺在地上了。對她而言,沒什麼多大區別——這不是對生命行將結束之人比較平靜,不再有痛苦折磨的最好出路嗎?
  • 風和日麗的南台灣港都迎來黃色小鴨炫風,吸引大批遊客拍照打卡,帶動了一波可愛商機。說來現代孩子要看見真實的鴨子,不是在公園或農場中的觀賞區,就是被烹煮上桌的模樣,平時少有機會接觸,更遑論成為部分日常。
  • 做她的孫女時,她已年近花甲,是一個勤苦,訥言的老婆婆,兩鬢如霜,滿面皺紋,卻是一張美好的容長臉,眼眸明亮,溫暖的神色裡帶著一絲愁苦戚容,那是長期的磨難,憂患帶給她的。
  • 那天一些鄰居正興致勃勃地站在我家門口看大字報,母親下班回來了,只見她掃了一眼大字報後,竟當眾將大字報撕得粉碎,然後豪邁地對鄰居們說:「白天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接著「砰」地一聲關上了院門,鄰居們面面相覷。
  • 在年少的我看來,繼母是「鳩占鵲巢」,取代了生母的位置。十五歲那年我離家出走,僅在寒暑假短暫回家。然而目睹了繼母頂住壓力稟持科學道德,我生發出對她的由衷敬佩。
  • 媽媽,您的兒子沒做錯什麼,我只是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告訴世人「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僅僅因此被非法綁架到監獄。對不起!媽媽!讓您受驚嚇了。
  • 父母在,我們還有出處。父母走,人生只有歸途。「媽媽」,是個古老的話題,是個永恆的思念,是個親切的稱呼,是我們熟悉的背影,是我們生命孕育的締造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