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只剩香港

人氣 205

【大紀元2019年11月20日訊】廣大出胸襟,悠久見生成。香港中大(中文大學)前身香港《新亞書院》,中國淪陷後,流亡香港的錢穆先生、唐君毅先生、張丕介先生合力創辦,第一批學生是逃難到香港的失學青年。其教育宗旨是「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採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

多年前在普林斯頓,我聽余英時先生回憶他的母校新亞書院,那時連一間像樣的辦公室、一張像樣的辦公桌上都沒有,真正如校歌裡所唱:「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1950年艱難起步時,蔣中正先生應奔走台灣的錢穆之情求,每月從總統府辦公費中扣除三千港幣,支持在港創辦新亞書院,直到新亞書院1954年獲美國雅禮學會撥款資助始停。

聚集在新亞書院的一代宗師,比以死殉葬中國文化的王國維更艱難,他們是一批以生殉難的文化英雄,在中國孔孟之道、儒家學說花果飄零的歲月,在四顧蒼茫一無憑藉的時刻,肩負起存亡繼絕,振弊起廢的使命。

從前淺薄,八九後初到香港,見香港雜誌報紙漢語寫不通順,跟著人們一起叫喚香港是文化沙漠,好像文化都在大陸一握似的。後來知道了新亞書院,漸次明白從五四到文革,中國文化被激進主義、馬列斯毛一再扼殺,我才意識到文化沙漠究竟在哪裡,才知道是誰來自文化沙漠,才明白當初自己的淺薄,好不汗顏。

七十年過去,這個沙漠徹底氾濫了:從毛主的習(習近平)的廟堂演講,到毛主的民(帝國國民)的街頭廣場,神州全地文盲激增;從電視廣播到報紙書籍,從街頭廣告到廳堂對聯,文化蹤影消失殆盡;從官場到商場,從語言到習俗,民國時代的典雅與高貴何在?從知識精英到民間民族記憶,「自由中國」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蕩然無存。

如今我們只剩下了香港!

沒有了香港,我們到哪裡去戰鬥?

「艱難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如今的中大香港本土的學生,血脈裡流著先輩的血,土厚根深,是了不起的一代青年學子。

十萬裡上下四方俯仰錦繡;五千載今來古往一片光明,壯哉新亞書院;山巖巖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人之尊心之靈,偉哉香港中大!

北明2019年11月14日

附件

北明:問一句中國:你情何以堪?!(殘體版)

60年代人為的大饑荒,30萬饑民逃港風起雲湧,港府無法消化只好抓遣,但香港市民同情沿街乞討的大陸饑民,先是慷慨施捨,後來組織救濟,對抗軍警抓捕,送衣送糧,藏人到家並介紹打工!

89年大陸大抗議,香港人全城動員傾力援助,演藝界傾巢出動參加籌款義演,大陸人喜愛的鄧麗君小姐也在場,頭裹布條上寫「民主萬歲」上台,唱的是「在山的那一邊」,而那時成立的香港支持大陸民主聯合會30年至今依然在運作。

64後開槍引發大陸最大逃亡潮,香港黑白兩道共組「黃雀行動」,營救幾乎全部大陸八九精英(北明是親歷人、受益者、見證人之一)。

98年大陸洪災29省市自治區受難,香港政府撥900萬元初賑災難,後全港政府民間演藝界和媒體總行動:出鏡、上台、拍賣、義演,共捐往大陸6.8億元,居全球援助之首。

2008年中國南方遭受50年不遇暴風雪,波及21省市,香港民建聯、自由黨、中華總商會、中華廠商會、香港總商會、工業總會及多個中小企商會出錢出力,開放宿舍、提供膳食,令民工可留廠度歲;再有市民解囊、藝人再度登台義演,遂開通各種捐助渠道。僅香港賽馬會就向香港紅十字會中國賑災基金捐出1000萬港元。

同年5.12汶川大地震,香港長達四年時間持續援助共84.31億元人民幣,援建項目涉及教育、醫療、社會福利事業等多個領域,項目總數達190個……。

如今香港人面臨「送中」,遂和平示威,維護自己權益,反對修改條例而已,竟面臨嚴酷鎮壓。置此危難時刻,聽不見來自大陸的聲援和呼聲。蓋因當局封鎖消息,製造假象、控制輿論,牽制大腦,陷有香港同胞於悲慘境地,讓他們從耄耋老人到幾歲乳童,孤獨地抗爭。

北明問一句中國,作為多次受惠於香港的國家和你的人民,你情何以堪!!!

2019年8月12日

(以上資訊全部屬實,來源出處請翻牆搜索關鍵字)

——轉自新世紀網站

責任編輯:任慧夫

相關新聞
林輝:民國三位大師眼中的共產主義很可怕
【徵文】張東園:中國國學大師的血淚遭遇(3)
組圖:中大生齊唱《願榮光歸香港》抵制美心
港金融中心聲譽遭創 習面對經濟「黑天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