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創28週最大升幅 八大指數齊升32週首次

【樓市動向】超限戰早已打到房屋政策

人氣 147

【大紀元2019年11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勤智香港報導)反映二手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飆升,最新報182.1,按週大幅上升1.51%。分區指數全線向上,港島、九龍、新界東及新界西分別上升3.15%、1.31%、0.88%及1.64%。其餘領先指數亦全線上升,大型單位、中小型單位及大型屋苑指數分別上升0.2%、1.77%及1.8%。中原經紀人指數(CSI)連續兩週急跌,最新報42.15,按週再跌10.2個百分點。

樓價將於高位徘徊

一如市場所料,受政府放寬按揭保險刺激,二手樓價顯著上升,按週創近七個月最大升幅。八大指數全線上升,是近八個月來首次。港島區急彈越3%,新界西兩週累升近3%。大型屋苑及中小型單位指數亦錄得顯著升幅。

政府無所作為導致政局持續惡化,受政治氣氛影響,一手盤亦開始放緩,且撻訂個案增加。路勁基建上週末首推位於元朗的山水盈,開售4天只售出不足一半單位。二手成交量亦萎縮,意味政局已蓋過放寛按保效應。政府進一步下調經濟預測,預計全年收縮1.3%。雖然樓價與經濟表現早已嚴重脫節,但經濟收縮或多或少對樓市氣氛有負面影響。事實上,樓價亦難因放寬按揭保險而重拾升軌,原因有多重。

其一,放寬按揭保險刺激部份潛藏需求提早實現,而非增加剛性需求。需求集中在以往沒有首期但有供款能力的人,相信這部份需求未必會太多。

其二,按揭保險亦要付保費,是2%至3%樓價,對買家來講是額外負擔。

其三,樓價依然屬超高水平,一次又一次證明政府無意壓低樓價,議價能力盡歸業主。業主大手加價之急令買家卻步。

其四,受貿易戰及中國經濟放緩影響,加上內部局勢繼續惡化,短期未有紓緩跡象,特區面對巨大經濟下行壓力,就業風險增加,即使有能力供款,在考慮風險因素後亦未必會貿然入市。

政府在房屋政策上藥石亂投,先前指沒有條件減辣,隨即又放寬調控。今次貿然放寬按揭保險,並不是周詳考慮,而是受到中共政治壓力。政府未有解決超高樓價的問題,此舉只會進一步透支市民的負擔能力。

政府鼓勵大灣區置業

上週林鄭月娥訪京,先後和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副總理韓正接見。兩人皆「充份肯定」林鄭月娥施政,止暴制亂,讚揚警隊專業執法。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還指中央為特區注入強大動力。中共中央支持一個民望破產的人,充份證明這些所謂「領導人」極度遠離民眾。林鄭獲「老闆」讚揚,自我感覺良好,新聞發布會上越見目中無人,繼續大力譴責暴力而不思己過。過去兩週,市民見到的所謂強大動力是警暴完全失控,政府還將執法失控行為正義化,社會怎不更加暴戾?結果衝突擴散至所有社區、商場、校園、私人屋苑。

政治問題應當政治解決,可是林鄭政府不以為然,一方面暴力鎮壓,另一方面利用經濟誘因分化。林鄭出席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回港後宣稱為香港人帶來「好消息」,公布16項惠及港人的大灣區措施,當中包括容許港人在大灣區九個城市買樓豁免限制條款,例如居住、學習、工作年限證明、繳付所得稅及社保等條款,還有專業認可互通,研究「理財通」等。

政府稱大灣區的優惠措施讓港人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讓年輕人有獲得感云云。若果經濟誘因可行,施政報告大手放寬房屋調控又怎會評分破紀錄新低?「反送中」一役讓香港人及全世界看清中共是甚麼貨色。即使經濟誘因再多,沒有公平的制度,個人權益沒有保障,今天所獲明天又可被剝奪。

再有,取得利益更被迫全面接受中共價值觀及監控。政府完全不理會港人感受,自吹自擂,不可能贏得民心。在民眾對中共極度反感之際推出大灣區優惠,是對民眾的羞辱。

無意解決本地住屋問題

大陸對投資住宅政策頗緊,相信置業只容許自住。若是自住,人身風險不容忽視。中共控制的媒體近月來不斷醜化香港人,令大部份國內人對香港人懷有敵意,尤其是年青一代。香港人又享有額外自由及權利,中共還給予大量優惠,已令國內人非常「眼紅」。對於大灣區優惠港人買樓措施,大陸網上便出現大量批評言論。港人在大陸受到針對或不公平對待的機會增加。

再有,中共並不相信香港人,對國內港人必定加強監控。在大灣區,所有資訊被極權過濾,任何「翻牆」的行為皆違反國家法律。資訊不對等,影響個人判斷及採取控制風險的能力。當然有很多人喜歡說一句「行得正,企得正,唔使驚!」筆者只能提醒所謂「正」是由政權及執法者定義,個人的所謂「正」他們並不一定認為是「正」。

在國內生活,還要寄望不公義的事情不會發生在個人身上,否則沒有政治面貌的香港人必定輸蝕。更要寄望身體健康,為何大量大陸人來港求醫、打疫苗、買醫療保險?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越來越明顯特區政府有意拖延香港房屋問題,並利用大灣區去解決。政府早知土地供應短缺,卻拖延六、七年才辯論土地來源,辯論後又沒有下文。調控不力,任由樓價升至不可理喻的水平。公營房屋大落後,過去六年供應未曾達標,未來十年繼續面臨巨大缺口。劏房講足八年,數字年年上升。供應燃眉之急本應聚焦短中期,政府卻聚焦十多年後的供應「明日大嶼」。

應對人口老化問題、醫療改革、退休保障等未見積極,扶貧工作越扶越貧,五份一人口活在貧窮線之下。住宅供應不足政府卻大力引入人口,又無意為外來買家設限。

政府不積極解決特區房屋問題之餘卻大力吹捧大灣區發展,推出各種誘因,鼓勵年青人北上創業,不少高官子女卻在海外發展。如今更直接推出政策優惠港人大灣區置業,不接受優惠的便要接受高樓價的壓迫。

※※※※※※※※※

李嘉誠講一句「對年青人網開一面」遭中共媒體口誅筆伐。從林鄭代表政府居然講出「他們不是社會的持份者」,某政協更狂言「放棄年輕人」就可得知,特區政府早已認定香港新一代人是「敵人」,而對付敵人的「超限戰」進一步打到特區房屋政策。香港若不回到高度自治,制定以港人利益為依歸的民生政策,政權必令大部份新一代人難以在這裏安居。◇

責任編輯:陳玟綺

相關新聞
組圖4:170萬傘陣 港人雨中堅定抗暴
【更新】逾170萬港人參加8.18維園集會
818雨中反送中 香港史上最大集會
170萬港人和平抗暴 流水式集會再創歷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