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濫竽充數——虛心大度的齊宣王

作者:俞元

山東嘉祥武梁祠漢代畫像石描繪的齊宣王與鍾離春(拓本)。(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25
【字號】    
   標籤: tags: , ,

「濫竽充數」的故事家喻戶曉。齊宣王愛聽吹竽,每次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不會吹竽,卻跟齊宣王誇自己吹竽,鳥獸聽了翩翩起舞。齊宣王很高興,給他同樣優厚的待遇。齊宣王死後,兒子齊泯王繼位,喜歡聽一個人的獨奏,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就逃了。

有多少人會思考:一個不懂音樂的人怎能在專業樂隊裡混三年?一演奏,就會露馬腳。三百樂工,怎能緘口不告發南郭先生?這可是欺君之罪啊。南郭先生說自己吹竽如何棒,精通樂律的齊宣王,難道不會特別留意他的演奏?看不出他裝腔作勢嗎?

歷史上的齊宣王是一個胸懷廣闊、勇於認錯、虛心納諫、求賢若渴的人。他向孟子坦承自己「好勇、好貨、好色」,認真傾聽孟子的教育;貌醜的女子鍾離春,當群臣的面斥責他沉溺酒色、荒廢國政、將會亡國,齊宣王先封她為將軍,再封她為王后;齊宣王興建大宮殿三年沒完工,唯有大臣香居勸諫,他立即醒悟道歉,並讓史官記錄在案;賓客王斗當面批評他「好馬」、「好狗」、「好酒」,獨不「好士」,齊宣王馬上認錯,重用王斗推薦的五位賢人。

齊宣王像。(公有領域)

齊宣王將「稷下學宮」發揚光大,擴建學宮,給進入「稷下學宮」的名士們以優厚的俸祿,吸引上千賢士競相投奔齊國。儒家亞聖孟軻長住稷下三十多年;集百家之大成的荀卿,15歲就來齊國,在稷下學宮中資格最老,曾經三次擔任過「祭酒」——學宮之長。

文人學者均可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稷下學宮一時儒、道、法、墨、陰陽、縱橫、兵家等各派林立,成為戰國百家爭鳴的中心所在,在這裡,誕生了《黃帝四經》、《管子》等一大批名著,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學術思想。齊宣王視稷下賢者為智囊團,向他們諮詢國事、天下事,齊國大治,兵強國富民安。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當時齊宣王懲罰了南郭先生,天下還有那麼多賢士敢投奔齊國嗎?相反,喜歡一個一個吹竽的齊泯王,驕暴好戰、心胸狹窄、不聽諫言,導致民不聊生,最後兵敗,自己被殺。

欲成大事者,必有寬廣的胸懷,「得饒人處且饒人」。對南郭先生們來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你不會總有那麼好的運氣。與其混日子,不如學習一門立身的技能。@*#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時代的宋襄公備受爭議。他與楚國交戰,因堅持戰爭禮儀被楚軍大敗,自己身負重傷第二年去世。精於陰謀陽謀的毛澤東罵他「蠢豬似的仁義」,在大陸教科書中他被嘲笑批判;可孟子、董仲舒、司馬遷等大儒卻盛讚宋襄公,把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 孔子說「朝問道,夕死可矣」。後人對這句話有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理解。孔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曾向老子問道,每次都大有收穫;孔子最後一次拜訪老子時,說「我終於得道了」。那麼孔子最後聞的什麼「道」?得道後他的表現又如何?為何能「夕死可矣」呢?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常被現代人用作勸導惡人停止作惡的警句,也有佛教中人說是要放下人的惡言、惡行、妄念等諸多煩惱。有案可稽,這句話指的不是一般殺人越貨的強盜,而是那些殺人無數,卻不是出自本心,最後能成就正果的人。
  • 葉公本名沈諸梁,楚國王室後代,24歲時被楚昭王封到葉邑(今河南葉縣南舊城)。他組織葉邑百姓興修了東、西兩陂大型水利工程,東陂防洪、西陂蓄水。他把水利施工圖畫在自家牆壁上(因為竹簡不適合畫圖)、梁柱上、衣服上,在每個水渠的出水口都畫上龍,並稱之為「水龍頭」,以求風調雨順。
  • 有一種植物從中國的《詩經》產生的年代以來,就和一家的主婦發生了關聯,從而衍生出一些代稱母親的名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名詞也是代指母親的,是什麼呢?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