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朝朝廷曾計劃在天津建造皇帝行宮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據此間《今晚報》報道,中國清朝朝廷曾計劃在天津建造行宮。南開大學法政學院院長朱光磊教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講學時,發現了行宮的設計圖紙。

  二00一年底,朱光磊教授應邀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等世界名校講學。他在康奈爾大學講學後,參觀了該校圖書館東亞書庫。該庫藏書豐富,並設有天津專櫃,其中有《天津居留民國三十周年紀念志》、《馮驥才畫天津》、《當代中國的天津》等大批書籍。該館還收藏了康熙皇帝的玉璽等一批珍貴文物。

  該館東亞部主任哈恩博士對中國較為熟悉,得知朱光磊教授來訪,便拿出有關中國清朝計劃在天津建造行宮的設計圖紙,行宮各房間的圖紙均為中文,並展示了一張英文版的天津老城區地圖。

  哈恩博士希望與天津有關專家聯繫,以弄清這套圖紙的由來。朱光磊教授亦表示,如果有人知道這段歷史,他願意牽線搭橋與美方取得聯繫。
 
 (中新社 2002-1-18)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自強運動 (12/30/2001)    
  • 清代的文學藝術 (10/18/2001)    
  • 清代概論 (10/18/2001)    
  • 最早的樂器分類法-八音(周) (9/30/2001)    
  • 台灣各界紀念孔子誕辰 舉行釋奠典禮 (9/28/2001)    
  • 江西吉安發現康熙聖旨 (9/27/2001)    
  • 從〈清明上河圖〉搜尋史實 (9/22/2001)    
  • 二十四孝_孝感繼母 (9/17/2001)    
  • 清東陵 (9/11/2001)    
  • 一代文宗–紀曉嵐生平簡述 (9/8/2001)    
  • 花城為何花似錦 (9/7/2001)    
  • 阮籍 詠懷詩(八十二首之七十九) (9/5/2001)    
  • 貞觀之治 泱泱大風(一) (8/31/2001)    
  • 石濤--蘭竹圖 (8/25/2001)    
  • 一代名園 成為廢墟 (8/23/2001)    
  • 吳三桂借清兵 (11/18/2000)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清時期,江南才女如群星閃耀。其中有一位傳奇閨秀席氏女,因擅長畫蘭而以「佩蘭」為號。她不僅能教丈夫寫詩,雙雙結為人間詩侶;而且驚世駭俗,成為「乾隆三大家」之首袁枚最推崇的女弟子。 席佩蘭,本名蕊珠,字韻芬,又號道華。她生於常熟望族,祖上世代為官,亦多文人雅士。她的祖父是大詩人吳偉業的外孫,有詩集四卷;兩位姑姑皆是閨秀詩人,二姑姑席仲田更有兩卷《綠窗小詠》,是家族引以為傲的才女。席佩蘭八九歲時,便熟讀《詩經》,以姑姑們為榜樣,鑽研詩藝,積澱了文思敏捷、辭令嫻雅的才華。
    • 蘇秦用錐刺大腿,提醒自己發憤苦讀;李勣為姊姊煮粥,不小心燒到鬍鬚。
    • 《三國演義》處處蘊含著古人的天機,只是我們有時會忽略那些東西,認為是迷信。劉備的坐騎叫「的盧」,人人都認為他妨主,以為不詳。可是真相卻像是龍馬,可以騰空。關鍵時刻救了劉備一命。
    • 明清之交的江南無錫,既有粱溪回流、蠡湖煙波之風光,也有名流薈萃、詩賦鼎盛之風流。這片吳中繁華之鄉,在閨秀文學盛況空前的時代,也孕育了一位以詩詞傳世的才女——顧貞立。
    • 「天地英靈之氣,不鍾於世之男子,而鍾於婦人。」明清以來,許多文人認同這一論點,重視女子才華,因而這一時期才女大量湧現,才女文學之繁榮,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古人品評明清才女,大多推舉商夫人為冠。這位商夫人,就是名重一時的江南賢媛商景蘭。富庶而風雅的江南大地,才、德、貌俱佳的名媛閨秀數不勝數,商夫人為何能居首位?她又具有怎樣的英靈之氣呢……
    • 伍子胥之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他逃至吳國,說服吳王攻破楚國首都;越王句踐表面向吳求降,暗中發憤圖強,二十二年後一舉消滅吳國。
    • 在中國古代,像名醫扁鵲這樣對「病」與「死」有著極佳判斷力的醫生還有許多。本篇將介紹明朝醫籍中記載的幾位。
    • 西湖之畔,段家橋頭,有一處小攤格外引人矚目。攤位上擺著一幅幅頗具元人筆法的淡墨山水,畫作上題著娟秀的小楷——「黃媛介」,攤主恰恰是位布衣荊釵的少婦。一旦賺夠一日的生活費,她就匆匆收攤,不肯再作畫。 女子拋頭露面來養家糊口,在古代稱得上是一大奇聞。這位獨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興的名媛淑女黃媛介。她和姐姐黃媛貞,更是一對才女姐妹花。時人對她們有一段知名的評價……
    • 「我謝絮才,生長閨門,性耽書史,自慚巾幗,不愛鉛華……」一齣獨幕劇,一場獨角戲,吟唱著清代女子的才情與心志。這部雜劇名為《喬影》,甫問世就被之管弦,傳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頗似有井水處必歌柳永詞的盛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