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研究中的安慰劑效應

李芝/免疫學教授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15日訊】愛倫· 羅森伯格 (Alan Rosenberg),在網上賣假藥,但他並不違法。他直接標明賣的是安慰劑,裏面裝的是纖維素。目前他已賣了十瓶。他為甚麼要賣安慰劑呢?原因是這樣的:他有一個孩子,從小就得了癲癇,無藥可治。他為他四處尋找替代療法,發現每次換新的療法時,孩子就會好得多。就此他學會了安慰劑(placebo)的概念。

在試驗藥物的臨床治療效果時,安慰劑是一個重要的對照。安慰劑通常是沒有藥物成份的糖片或生理鹽水。為了試驗的準確性,藥物實驗是雙盲的,被試驗者和觀察試驗結果的人都不知道被試驗者得到的是安慰劑還是藥物。目前的共識是,如果一個藥物的治療效果沒有安慰劑好,這個藥物就會被認為沒有治療效果。

目前,越來越多的藥物臨床試驗證明安慰劑有實際的治療效果。安慰劑治好了很多疑難病症,諸如,癌症,哮喘,攝護線肥大,更年期綜合症等等。美國的一些藥物公司對這些結果哭笑不得。這樣的結果使得他們的臨床試驗費用越來越大。為了取得藥物有作用的結果,他們就增加試驗者的人數,想從而得到統計學差異。很多目前使用的藥物只是勉強通過了臨床試驗。美國負責藥物和食物最權威機構「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發言人說,就是目前最有效的藥物也只比安慰劑好 20% 到 25%。我相信這是花了九牛二虎的力氣﹐經過醫學統計處理才勉強弄出來的。

過去,醫生與科研者不願多談安慰劑的治療作用,覺得安慰劑的治療作用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羞辱,證明了他們無能。有的人甚至指責這是一種精神欺騙,因為安慰劑的背後是一個無可測量的精神因數。這也是過去外行人不知道安慰劑的治療作用的原因。但是,目前這種看法正在改變。 

最近,國家衛生研究所(NIH)聚會討論了安慰劑的治療作用,科學家認為應該深入研究安慰劑的治療作用。科學家討論了安慰劑治療作用可能的科學機理。此外,還討論了一些在這些學術會上從來不談的議題﹕精神安慰,希望,和治療意義。

在會上,哈佛大學「精神和身體研究部」主任安里哈里森說﹕「也許我們應該把糖片和嗎啡﹑抗生素等藥物放在同一個藥品架子上。」她還說:「我覺得愛倫· 羅森伯格賣的不僅僅是糖片,它有更深的內涵。」

讀者,如果你得了病,有人告訴你,糖丸能治好你的病,你肯定會去選用糖丸而不用藥物。因為藥物有很多已知和未知的副作用。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科學前沿:安慰劑和鴉片的作用机理相同 (2/21/2002)    
  • 確實改變大腦部分區域活動 安慰劑可治抑鬱症 (1/3/2002)    
  • 醫學新發現:安慰能治病 (6/24/2001)
  • 相關新聞
    醫學新發現:安慰能治病
    確實改變大腦部分區域活動  安慰劑可治抑鬱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