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國有銀行上演“生死時速”

人氣 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25日訊】根據去年11月第二屆不良資產處置國際論壇發表的統計數據,在過去兩年中,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通過接收國有四大商業銀行近1.4萬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資產,已使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率平均下降超過9%。

據和訊網3月24日報道﹐ 中國民生銀行行長董文標先生在今年1月舉行的中國資本市場論壇年會上﹐曾用4個“瘋狂”—“瘋狂地吸收存款,瘋狂地放貸,瘋狂地制造不良資產,瘋狂地處置不良資產”來描述中國國有銀行在經營中存在的嚴重問題。

  中資銀行內憂重重

  資本充足率水平太低、不良資產包袱過重、技朮裝備不夠先進、產品單一、服務質量有待提高,中資銀行存在的這些問題已為眾所周知,但專家認為,管理思想落后和缺乏創新意識才是中資銀行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管理思想的落后主要體現在缺乏有效的風險控制體系和規則意識的淡漠。以國內某商業銀行為例,該行曾發生1.07億元巨額資金被騙案件,在兩年半的時間里,一信貸員作案21次,而銀行方面居然毫無察覺。如果按照商業銀行貸款的有關規定操作,這些問題是很可能避免的。據了解,該行目前正在就這方面問題采取一些措施。

  缺乏創新是中資銀行的又一大問題。2月21日,中國又一次調低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存貸款利差進一步減小,降息又一次折扣了中資銀行長期以來靠吃存貸款利差得到的幸福生活。目前中資銀行的中間業務僅限于傳統存貸款業務的有限擴張。而西方商業銀行的中間混合業務收入,一般占到銀行總收入的40%─60%,有的像美國花旗銀行高達70%。產品創新、機制創新、服務創新將是中資銀行必須盡快啃下的一塊硬骨頭。

  另外,與上述兩方面緊密聯系的人才問題也日益凸顯。原中國建設銀行監視會主席周道炯在本屆人大會上指出,缺乏高素質人才已成為銀行業發展的“軟肋”。優質人才的流失現象已經在一些中資銀行發生。人才流失的同時很可能伴隨著客戶、管理、經營、技朮等寶貴資源的流失。

  外資銀行咄咄逼人

  加入世貿吹響了外資銀行搶占中國市場的號角──几乎所有的外資銀行都開始緊鑼密鼓地在中國謀局布陣:目前,花旗銀行的機構已遍布我國沿海各主要城市﹔德國商業銀行正在給中國的許多大型企業提供全球性服務,他們將其在中國的業務鎖定在融資、貸款和外匯交易上。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已有400多家,其中200家已經開始營業,30多家開始了人民幣的業務試點。分析人士認為,雖然外資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目前的市場份額僅2%,但5年后外資銀行的業務將獲得巨大發展,在未來10到15年將占據3%以上的份額。

  中國銀行業60%的收入來自10%的客戶,而國際銀行業中80%的收入來自20%的客戶,國內銀行10%的優質客戶資源肯定會成為外資銀行相互爭奪的一塊“肥肉”。

  據統計,由外資銀行代理的出口結算業務已占到內地市場份額的40%以上。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李揚初步估算,在中國金融領域對外開放后的5年內,外資銀行占到一半左右的份額是完全可能的,在少數中心城市,該比例可能更高。(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上海中資銀行的第一位“洋董事” (3/10/2002)    
  • 中銀爛賬醜聞愈挖愈多 (2/12/2002)    
  • 大陸部分二級銀行承兌匯票業務違規問題嚴重 (1/10/2002)
  • 相關新聞
    大陸部分二級銀行承兌匯票業務違規問題嚴重
    中銀爛賬醜聞愈挖愈多
    上海中資銀行的第一位“洋董事”
    13名中共高官密集病亡 包括2名中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