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麵點的起源

人氣 33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8月6日訊】

麵點,即正餐以外的小份量食品,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麵點,包括主食、小吃、點心和糕點;狹義的麵點,則將比較粗放的主食、部份小吃排除在外。從麵點演變規律看,是先有主食、小吃、 後有點心、糕點;從主食進化到麵點,需要一段發展過程。

我國主食出現很早。古人或新人學會用火,在薄石板上烤食野生植物籽實的時候,就可視作主食的開端。雖然這種食品十分簡陋,但它已具有麵食的某些屬性。經過幾十萬年摸索,到新石器時期,先民能夠將舂去(麥麩)皮的整粒穀物烤、爆、煮、蒸、製成比較香美的飯、粥、羹、糗(穀物熬熟後晾乾搗粉),這又是主食的完善和發展了。屈家嶺文化遺址,發現一口口徑87.6釐米,高34.4釐米,容量6250立方釐米的陶鍋,經考證,這是5000—4600年前煮米飯的器具,一鍋可供50人吃。

由此可見,那時的主食製作已是相當技術的。不過,在商代和商代以前,主食品種仍較單調, 在公元前21世紀問世的甲骨文中,目前尚未發現有關精細麵食,麵點的文字,所以如此,是當時物質技術條件還不能滿足麵點生產的基本要求。 進入西周,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則提供了較前充裕的原料(如五穀、 五畜、五菜、五果、五味之類);由於手工業生產的進步,則提供了製作工具(如杵臼、石磨、石碓、蒸鍋、 陶餅鐺、青鈾刀具等);再加上早期祭祀和筵宴的需要,有了一批專門從事廚務勞動的奴隸,早期麵點始在宮廷中誕生。

根據目前的史料,西週到戰國早期的麵點約近20種。它們的用料主要是用稻米和黍米。可整粒煮,可破碎蒸,還可製成糊狀烙;餡料有肉、蜜、酒和花卉,造型多系圓型,其屬性介於糕與餅之間;還有的則是將飯、粥、羹、糗等主食加以精製。

它的品種有「麵」(爆熟磨碎的大麥)、「糜薄」(米粉與肉醬煮糊)、「餌」(蒸糕或蒸餅)、「(侯)糧」(行軍的乾糧)、「蜜餌」(加蜜的粉餅)、「酏食」(酒發酵餅)、「糝食 」(米粉加肉丁製餅油煎)、「粔籹」(蜜與米粉和成環狀煎熟)、「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以及「芳糗」等。
◇美食家◇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曹頂與跳麵
不只抗氧化 解鎖巴西莓的功效和混搭吃法
【梁廚美食】豆角兩吃~港式家常菜 叉燒料理
換個容器 就可以萬無一失的享用千層蘸醬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