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工程科技成就

鄭國渠奠定秦一統天下基礎

作者:允嘉徽
秦始皇征服六國、完成統一霸業。(新唐人《笑談風雲》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117
【字號】    
   標籤: tags: , ,

世上富饒悠久的文明,哪裡沒有利用厚生的水利工程?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發展得很早,戰國時代,秦國蜀地太守李冰的都江堰到現在還在運轉,成了古中國水利科技成就的活見證。(*點入參閱《世界唯一無壩引水都江堰 中華科學文明活見證》)秦國還有一項水利工程——鄭國渠,《水經注》稱「鄭渠」,為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入了漢代,宣帝時南陽郡守興渠富民,它們都是中國古代水利科技成就的歷史見證。本文就來說一說後面二例。

鄭國渠和關中文明

戰國時代的韓國水工在秦國修建了鄭國渠,此渠道之名是來自水工「鄭國」之名。鄭國渠起建於秦王嬴政元年(公元前二四六年),營建工人眾多,鄭國是為這項龐大工程的總工程師匠。鄭國渠利用自然地理、水文形勢,順勢而為,引導涇水入洛水。涇水、洛水之間的地勢西北微高、東南略低,所以引涇水向東注入洛水,是因勢利導,順水勢而為。引水灌溉,同時可降低耕土層中的鹽鹹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

鄭國渠全長三百里(相當124.74公里),歷時十年完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跨流域引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西起涇陽北城外瓠口,開渠經過今天陝西省的涇陽、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白水等縣,東達雍州雲陽縣西南二十五里處的中山(一名仲山)。涇陽北城外的瓠口即谷口,是涇水入關中的地方,開通的渠道從這裡傍北山,東注洛水,灌溉滋潤了關中平原的農田,灌溉面積達18萬公頃。

在都城長安的古道上,騎著馬兒緩步徜徉。圖為清 唐岱、孫祐、沈源、周鯤、丁觀鵬《畫院本新豐圖》局部。(公有領域)
鄭國渠孕育了長安輝煌文明的根基。圖為清 唐岱、孫祐、沈源、周鯤、丁觀鵬《畫院本新豐圖》局部。(公有領域)

鄭國渠工程巧妙連通涇河、洛水,取於水,用於地,又歸之於水。途中與冶谷河、清水(清峪河)、濁水(濁峪河)、漆水、沮水等水相交,截水入鄭國渠,充沛了水源,惠澤下游土地。鄭國渠開鑿使用之後,涇水挾沙淤積河床越墊越高,離引水渠口越來越遠,所以後來的各朝代的引水渠口就越往高處移,有的則在舊渠基礎上整建或旁建新渠。秦國之後,有西漢白渠(與鄭國渠合稱鄭白渠)、唐代三白渠(含三條主幹道)、宋代豐利渠、元代王御使渠、明代廣惠渠和民國的涇惠渠等的開鑿。涇惠渠是為鄭國渠的第六代工程,至今仍有灌溉功能。鄭國渠以及後續關中平原整建、改建的灌溉渠道系統,成了中國水利史「天然博物館」的化身。

關中平原原本水源不足、土地鹼化,得到鄭國渠引來的潤澤,轉身為沃野良田,結果年年收穫豐碩,成了秦國的大糧倉,奠定秦國強大的厚實基礎,為其後續的一統天下鋪了穩健之路。《通典‧水利田》記載:「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命曰鄭國渠。」

有意思的是,推動興建鄭國渠的起因本是水工鄭國的母國——韓國的政治謀略,一個「疲秦之計」。《史記.河渠書第七》記載,當時秦國強大起來,往東討伐他國聲勢浩大,在其東邊的韓國控制了秦國東出函谷關後的交通要衝,瀕臨遭強秦兼併的危機,因此派出熟悉水利能治水的水工鄭國入秦,遊說秦王興建引涇水灌溉關中的灌溉水渠,計謀以龐大的渠道工事削弱秦國的國力,從而阻止秦國伐韓。

後來在渠道工事快要完成之前,鄭國的間諜計被秦國宗室和大臣們識破,於是秦王要殺鄭國。鄭國上奏秦王贏政說,「雖然一開始臣是為了延長韓國幾年的壽命而來的,然而渠道造成了可以為秦國建萬代之功啊!」(原文:臣為韓延數歲之命,為秦建萬代之功是也。)秦王覺得有理,就讓鄭國留在秦地繼續水渠工程的建造。經過十年,縱橫三百里的鄭國渠完成了,將涇水引入旱地、鹼地共灌溉四萬餘頃,得水處皆大穫,真的造就了秦國富強的大業。太史公《史記》記載:「渠就,用注填閼(*音同遏)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1]。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併諸侯。」或許,我們也可以說,後來立都於關中的漢唐輝煌也從這裡奠基了。

@*#

註釋

[1] 「鍾」:古代容量單位,可裝受六斛四斗,合今一百多公斤。

參考書

《史記》、《漢書》、《水經注》、《通典》、《華人百科.鄭國渠遺址》、
邢春如《中國科技漫談——中國農業與農學科技大展台》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孔子為學日深。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至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學《易》,窮理盡性,知天命之終始。這個時期,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逃往齊國,孔子也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但齊景公不能用孔子,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經過這些磨練,孔子對人生、時世都看得清楚了,所以說「四十不惑」。
  • 五月薰風送暖,現代母親節康乃馨當令,回想古代中國的兒女們送什麼花給母親忘憂呢?親子深情是歲月摧殘不了的至性,常在人心,光耀詩心。一起來看古代詩人孟郊和王冕獻給母親的詩。
  • 本章對比了政刑之治與德禮之治。大意是說:以政令來誘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只是暫時地免於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整飭,百姓有廉恥之心,而且歸服,走上正途。
  • 說起修煉,對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一定不陌生,不論是遠古時期黃帝的乘龍飛升,還是秦始皇、漢武帝對神仙的篤信,抑或是八仙得道、唐僧西行。中國的歷史文化中的半壁江山,都與各朝各代的修煉者所留下的事蹟息息相關。就連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些地名,也都和修煉者有著莫大的關係。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那些與修煉人有關的地名。
  • 為政篇,首章以「為政以德」定基,次章則講「思無邪」。正義曰:此章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故舉《詩》要當一句以言之。孔門立學,無論學什麼,都在人心上下功夫,歸於己心之德。為政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載物,坦坦蕩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