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逼真寫實油畫 描繪生活中的小小珍寶

文/洛林·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 翻譯/陳遇
寫實畫
蘇珊·帕特森(Susan Paterson)的作品《藝術家的收藏》(Artist's Collection)細部。油彩、畫布,79 x 74公分。(蘇珊·帕特森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603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蘇珊·帕特森(Susan Paterson)是超寫實靜物畫的專家。她的作品傳達著一股平靜祥和的氛圍,仔細一看,處處充滿精美的細節。這位來自加拿大的女藝術家不僅致力於傳統的寫實技巧,也喜愛描繪懷舊物件,提醒人們往日的美好。

寫實畫
蘇珊·帕特森的作品《冰茶與檸檬》(Iced Tea and Lemon)。油彩、畫

在電話訪談中,帕特森說,她希望她的作品能讓觀眾停下腳步來,沉思並讚歎展現在眼前的靜物之美。

然而,若她當年在大學裡沒有堅持創作那些「稱不上藝術」的畫,就不會有今天這些迷人的作品。

對寫實藝術的堅持

儘管出生在音樂世家,帕特森卻獨鍾於繪畫。12歲時,她便開始學習油畫,並對這項藝術一見鍾情。直到就讀大學前,她都持續接受著油畫課程的訓練。

1970年代後期,帕特森來到了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的艾利森山大學(Mount Allison University in Sackville)深造。她回憶當時僅有幾位教授有在教正統的寫實技法。傳統畫室還留著,卻幾乎沒有人使用。學校有傳統石膏像的畫室,但都積滿了灰塵,因為新進的教授沒有考慮進行這樣的訓練。相反地,他們轉向教抽象和概念的表現。

曾有一次,一位教授要求她畫一幅抽象畫,這讓帕特森幾乎要休學了:因為她真的做不到。她對抽象畫不感興趣。「這對我來說沒有挑戰。我無法理解」,她說。不過最後她還是贏了,她始終沒有交出那幅畫。

寫實畫
加拿大藝術家蘇珊·帕特森享受在她的靜物畫中描繪日常生活的小物件。(蘇珊·帕特森提供)

帕特森是個非常認真的學生,她畢業於1980年,這是艾利森山進行傳統訓練的最後一屆。

由於她的一位教授是水彩畫家,因此畢業後帕特森也自然地選擇了水彩創作。多年來,她樂於將照片翻繪成風景畫,在加拿大海洋省份或有時在多倫多和溫哥華展示她的作品。

約十年前,帕特森的繪畫之路卻發生了改變。在規劃一幅類似荷蘭傳統花卉畫的水彩創作時,她在網路上搜集資料,卻意外看到了波士頓美術館學校(School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提供的傳統荷蘭油畫課程。那是一整個學期的課,不適合她,於是她便寫信詢問是否能開短期的工作坊。

沒想到,這場工作坊就此改變了帕特森的職涯。在那裡,她學會了荷蘭油畫使用的各種媒材和顏料。她對不同的釉料特別感興趣。此外,她還學會如何在箱子中安排道具和單點光源,創造出生動有趣的靜物構圖。從那時起,她便專門進行靜物畫創作。

靜物畫的魅力

帕特森的畫充滿了懷舊珍寶,例如古早味的蕾絲桌巾、拋光的銀茶壺,和青花瓷碗等,很多觀眾反饋帕特森的作品讓他們回憶起祖父母的家。帕特森解釋,這是她相信靜物畫應更受重視的原因之一:因為畫中描繪的都是人們熟悉的物品,和一位陌生人的肖像相比,雖然後者賣價較高,卻沒有那麼適合掛在家裡。

寫實畫
蘇珊·帕特森的作品《藍白碟子和藍莓》(Blue and White Dish With Blueberries)。油彩、畫布,23 x 30公分。(蘇珊·帕特森提供)

不僅是畫而已,帕特森的整座家都是她作品的延伸,她的這棟120年的老房子裡,處處充滿了古董老物。

有些是她為了創作在古董店找的,有些則是朋友或祖父母留下的傳家寶。「很多人給我銀器,因為沒有人想要維護它。他們都懶得拋光」,她說。

寫實畫
蘇珊·帕特森的作品《茶壺和蕾絲》(Teapot and Lace)。油彩、畫布,75 x 44公分。(蘇珊·帕特森提供)

她對老舊古董器皿的熱愛來自她的祖父母。「所有這些東西都如此地高貴。我就喜愛這些物件的手藝和工藝。」

紀律

新生代藝術家通常都不太清楚像她這樣細緻的畫,需要多少的工作量和自我紀律才能完成,帕特森提到。「很多人認為你要先收集靈感,然後去工作室開始創作,但我確實把它當一份工作在做」,她說。

「我從星期一工作到星期五,每天六至七個小時,我蠻喜歡這樣的。⋯⋯看到[一幅]畫在眼前逐漸成形,在每個階段越來越精細,越來越逼真,這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過程。」

有些畫需要長達三至四個月的時間,加上油畫需要等待顏料風乾,所以她通常會同時畫兩至三幅畫。因為間隔時間很長,她常要幫擺設好的物件撣去灰塵,甚至有時還要幫銀器道具拋光。

寫實畫
蘇珊·帕特森的作品《藝術家的收藏》。油彩、畫布,79 x 74公分。(蘇珊·帕特森提供)

像是《藝術家的收藏》(Artist’s Collection)等較大幅的作品,則要200多小時才能完成。光是草稿就花了35至50小時,因為帕特森希望在開始上顏料之前,能先確保構圖的每一部分都精準無誤。

在工作室裡

帕特森大部份的作品都是三角構圖,中間擺放較高的物品作為視覺焦點。畫中的其他物品都是和主角互補,將觀眾的視線帶回主角,她說。她也很常在畫中放入蛋的元素,因為她很喜歡純白的蛋殼能將畫面分隔出來,並在桌上印出簡單的陰影。

她對細節的觀察力非常敏銳,也會在畫中細心地呈現出來。「我純粹喜愛細節」,她說。她特別喜歡描繪銀器上的倒影。生活中到處都有倒影,但我們不一定會注意到」,她說。她將這些畫面描繪出來,引發人們的興趣。「從銀器上,您會看到不同的世界」,她解釋道。

寫實畫
蘇珊·帕特森的作品《工作室的倒影》(Studio Reflections)。油彩、畫布,41 x 35公分。(蘇珊·帕特森提供)

帕特森偏好單色調,尤其是灰色調,她特別喜歡微妙的顏色變化和白色花卉。「但偶爾有一些橘色或黃色,做一點不一樣的也不錯」,她說。那些時候,她會畫色彩豐富的水果,像是多汁的桃子切片、一碗新鮮的櫻桃、或一盤恰好成熟的草莓。

寫實畫
蘇珊·帕特森的作品《銀器與櫻桃》(Silver and Cherries)。油彩、畫布,25 x 36公分。(蘇珊·帕特森提供)

對帕特森來說,畫水果完全是另一種步調和挑戰,因為她通常是現場畫,而水果又放不久。她解釋說,首先她會畫水果的草稿,將草稿轉到畫布上,再準備上顏料。但實際畫的水果卻是新準備的,因為只要隔了一天,它們看起來就不那麼清脆爽口了。

寫實畫
蘇珊·帕特森的作品《紅西洋梨》(Red Pear)。油彩、畫布,25 x 25公分。(蘇珊·帕特森提供)

傳統寫實畫新秀

2014年時,帕特森和六位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的寫實畫家共同在戴爾豪斯大學的戴爾豪斯藝廊(Dalhousie Art Gallery)籌辦了一場畫展。總共有28位當地藝術家參展。她回憶說,這是該藝廊有史以來最熱門的一場展覽。

儘管該展覽相當受歡迎,卻無法讓他們同樣地在哈利法斯的新斯科舍藝術畫廊(Art Gallery of Nova Scotia)展出。該藝廊拒絕了他們,不過隨後同意在附近大雅茅斯的分館展示他們的作品。

寫實畫
蘇珊·帕特森的作品《白牡丹花束》(White Peony Bouquet)。油彩、畫布,46 x 46公分。(蘇珊·帕特森提供)

過去十年來,帕特森看到了寫實藝術再次受重視的趨勢。「我覺得很多人開始厭倦抽象藝術和一些他們無法理解的畫,希望回到比較容易理解的事物。我想很多人去了美術館卻感到陌生又愚蠢,因為他們無法感同身受」,她說道。

「現在,相關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教導著我喜愛的傳統藝術」,她接著說。

「我很高興,因為這麼多年來,我幾乎都是獨自一人在這個領域裡。長久以來,一直有人告訴我這些畫『不是真的藝術』,去放鬆一下、改變我的風格。但我總是屹立不搖,現在看來真的值得了。」

她非常感謝長期支持她的機構,包含紐約的藝術復興中心(Art Renewal Center,ARC),該組織透過舉辦國際ARC沙龍(International ARC Salon)等活動,提倡寫實藝術家和其工作室。在第14屆沙龍競賽中,帕特森的作品《藝術家的收藏》獲得了靜物組的第二名獎項。她的另外兩幅畫作《銀器與雞蛋》(Silver and Eggs)和《工作室的倒影》(Studio Reflections)也在第15屆ARC沙龍中名列準決賽名單。

寫實畫
蘇珊·帕特森的作品《銀器與雞蛋》(Silver and Eggs)。油彩、畫布,70 x 46公分。(蘇珊·帕特森提供)

有很多人委託帕特森作畫,但她現在不再接任何案子了。她想潛心描畫她的小小珍寶:「我真的非常喜歡我想要做的工作,使用我心愛的這些道具」,她說道。

更多關於蘇珊·帕特森的作品,請參考更多

原文Paintings Full of Little Treasure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