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擬建國際碳交易平台 行政控制價格

人氣 1532

【大紀元2021年10月06日訊】(香港大紀元記者李蓓綜合報導)中國兩個省正在計劃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經濟區國際化碳排放權交易平台,以中國價值上萬億元的碳排放權交易,吸引外國投資者投資其新興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海早前也提出要將碳金融納入到其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體系,建成國際碳金融中心。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已於2021年7月16日開市,然而專家指出,這個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行政權力的控制,並沒有完全市場化,價格也沒有任何指導意義。

聽新聞:

(聽更多請至「聽紀元」平台)

9月14日,中共廣東省政府發布一份方案,提出要探索建設「期現聯動」的國際化碳市場。其中說,要研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動港澳投資者參與廣東的碳市場交易,建立碳排放權跨境交易機制。

中國媒體「證券時報網」援引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潘聿航的話表示,「大灣區碳市場的建設依託珠三角獨特的區位特徵,在碳排放權跨境交易上,可以引入港澳地區國際化的投資者;其次可以打造成熟的碳交易平台,開發綠色金融產品。」

此前在9月3日,海南省政府也宣布要推動設立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場所。這份文檔中提到,將積極開展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試點。QFLP公司可以向中國的私募股權投資(PE)和風險投資(VC)等市場投資。

最近,中共當局加快了外資獨資公募基金公司的審批,對華爾街等國際大投行敞開中國金融市場,目前已有3家獲准。相對於有不同限制的外資合資公募基金QFLP,外資獨資公募基金可以公開募集海外和中國資金,在中國進行投資。

中國的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在7月16日正式開始上線交易。首批納入碳市場覆蓋的二千多家重點排放企業,都集中在碳排放占比最大的發電行業,其碳排放總量超過4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8月3日,中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總體設計技術專家組負責人、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在接受中共官媒中新社專訪時證實,全國碳市場從發電行業開始,目前規模已經超過40億噸;未來碳市場覆蓋範圍將進一步擴展到鋼鐵、建材、石油、化工、有色金屬等工業行業,最終中國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會超過100億噸。

按照張希良給出的未來10年每噸二氧化碳15美元計算,僅中國碳排放權市場一項,市值就將近1萬億元(1500億美元),而且未來還會繼續增長。

在9月21日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的發言中,習近平再次承諾,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在去年9月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上,他也做了同樣的承諾。

專家:中國碳排放交易價格非自然形成

不過,根據上海環交所9月30日的數據,自7月16日上線以來,中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兩個多月的總交易量只有1764.90萬噸,累計成交金額8.01億元(約合1.24億美元)。

根據這些數據計算,截至目前53個交易日的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為45.38元(合7.04美元),這與中國碳排放市場框架設計中的測算,即目前中國全經濟尺度的邊際減排成本的7美元,基本處在相同水平,而碳排放市場價格必須要高於減排成本時,這個市場才能起到作用。

香港金融分析師蔣天明對大紀元說,從目前這些數據來看,無論是交易量還是交易價格,都顯示這是一個不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價格也沒有任何指導意義。

她表示,中國碳排放市場才建立,價格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參與者也不夠多,所以這個價格沒有說明性。「如果現在中國碳排放交易價格不是自然形成的價格,那麼這個價格就沒有任何指導性,也沒有任何指導價值。」

另外,這個市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政府行政權力的控制,並沒有完全市場化。「中國的很多價格完全都是政府指導價。政府干預的時候,市場參與者自然也就不會多。」她說。

在最新一期《管理世界》上,張希良團隊承認,中國的全國碳市場在初始階段,總體上基於強度,而不是一個基於總量的碳市場,它兼具碳稅和補貼兩種政策激勵效果。

【延伸閱讀】

什麼是碳交易

碳交易是指溫室氣體排放權的交易,一般以二氧化碳當量(每噸為一個單位)來定價,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易。

按交易標的物的不同,碳市場可分為基於配額的市場和基於抵消信用的市場。
配額市場是基於總量控制機制下的排放配額,中國的全國碳排放交易平台,基本是基於這種機制。上線交易的第一批中國電力企業,都是中共當局無償配給的排放額度。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碳排放情況,決定購買不足的、還是出售多餘的。

另一種是基於抵消信用的核證減排量,是政府基於減排或者吸收溫室氣體專案而生成的核證減排量(CERs,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中國目前採取企業自願減排申請制度。

碳金融

碳金融是指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主要包括碳排放權交易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項目開發的投資、融資,以及其它相關的金融仲介活動。

簡單講,就是把碳排放當作一個有價格的商品,進行現貨、期貨交易等的一系列金融活動。

綠色金融包括哪些領域

根據畢馬威(中國)在9月份發布的報告,目前全球發展較成熟、規模較大的五個綠色金融領域,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碳排放權交易市場、ESG投資和綠色保險。

報告說,截至2020年末,中國綠色信貸餘額近12萬億元,為全球最大存量規模。

ESG投資,是指有關企業環境、社會、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的投資。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首播】專訪程曉農(8):氣候變化是偽命題?
謝田:碳定價碳稅的左右搏擊與大國博弈
【名家專欄】增稅堵住中共碳交易計劃漏洞
碳定價制度 台環保署:採碳費先行專款專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