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天下】晶片戰遇硬傷 中共挖角台灣

人氣 1589

【大紀元2021年04月29日訊】全球晶片荒持續延燒,首當其衝的就是汽車業。幾天前,美國汽車大廠戴姆勒公司剛剛宣布,將削減多達18,500名員工的工作時間,原因就是車用晶片短缺。而且,晶片短缺也蔓延到了消費電子行業,像是三星這樣的大廠,也從4月份開始減少了部分智能手機零件的訂單。

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場晶片危機,高盛的一項最新報告顯示,全球有多達169個行業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晶片荒的打擊,像是鋼鐵、混凝土生產,再到冷氣機、啤酒甚至是肥皂生產都受到了影響。

目前來看,有兩大因素導致了這場晶片荒,一方面是因為上游晶圓廠產能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企業仍在大幅度增加半導體庫存。另外,還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也加劇了晶片短缺的程度,像是瑞薩半導體工廠的火災、美國德州的暴風雪、台灣的乾旱,還有就是中美貿易戰導致的供應鏈轉移等等。

全球晶片短缺潮 或持續兩年

那麼,這場危機要什麼時候才能緩解呢?根據諮詢公司GlobalData的調查,有將近八成的業內專家預計晶片荒至少會持續到今年年底,甚至延續到明年。而兩大半導體巨頭台積電和英特爾要更保守,認為晶片荒將持續兩年,要到2023年才會緩解。

可能有人會問,晶片短缺,不能擴大產能嗎?但事實上,還沒這麼簡單。

目前,很多晶片大廠都在加大投資,擴大產能。比如:美國的英特爾承諾為亞利桑那州的兩個廠區投資200億美元,而且可能今年還會有進一步的投資承諾;韓國的三星電子為實現晶片生產的多樣化,已經預留了1,160億美元作為2030年前的投資;而台積電則在早前公布了業內史上最大規模的投資,在未來3年將安排1,000億美元用於提升產能。

但是,半導體製造在設備和空間方面的要求又多又複雜,建設一座新的製造工廠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而且建成之後,晶片的生產周期也通常需要3個月,最先進的晶片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另外,很多公司還必須考慮是否值得投資幾十億美元建廠,因為這種需求激增也許只是暫時的。所以,晶片短缺的狀況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

面對晶片短缺 中國為何無能為力?

在這場全球晶片荒中,台灣,尤其是台積電突然被世界矚目,美、德、日這些國家甚至通過外交途徑尋求台灣的援助,而成為對比的是,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卻好像局外人一般,這是為什麼呢?

對此,彭博社的一篇專欄文章的回答是,因為中國滿足不了全球晶片的需求。事實是,儘管中國在晶片製造的低階製程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比起台積電和三星電子這些全球龍頭,技術還是落後了好幾代。目前,中國的半導體自給率仍然很低,晶圓廠和生產線都需要進口設備。比如:在2019年,中國整個晶片市場只有6.1%的份額是本國公司提供的,其餘供應商都是外國公司;去年,中國進口的半導體設備價值137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了30%以上,其中,光刻設備的進口增長了97%。

中共發展晶片產業 存在無法逾越的障礙

當然,面對全球晶片荒以及中美科技戰的壓力,中共也想抓住這個機會大力發展晶片,但是,中國晶片發展有一個最大的致命傷,那就是晶片產業只依靠中國自己的力量是發展不起來的。

因為晶片製造工藝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工程,要在毫釐之間構建幾十億個晶體管結構,涉及50多個學科、幾千道工序,要依賴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鏈。

比如,光刻機是製造晶片必不可少的設備,而荷蘭的阿斯麥(ASML)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能力生產高端極紫外線光刻機的公司,像是小於5納米的芯片晶圓,只能用這種光刻機生產。但是,在它的17家核心供應商中,一半以上來自美國,其餘是德國、瑞典等公司。而它的三大股東中,兩家來自美國,一家來自英國,台積電和三星也持有阿斯麥的股份。

而阿斯麥雖然在光刻機市場上是一家獨大,但是,它自己也得依靠一個多到大約有5,000個供應商的網絡,其中有多家公司在自身領域處於壟斷地位,例如阿斯麥的光刻機鏡頭是由德國的蔡司公司壟斷,激光技術是美國Cymer公司所有,而法國公司則提供關鍵的閥門。

從阿斯麥這個例子,我們能看到,晶片產業的成功是各國最先進技術的結晶,它的生產過程是建立在西方國家幾十年的知識積累之上,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個環節,整個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就會斷裂。所以,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自力更生」獨立製造晶片,而中國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撇開現有的生產體系獨立製造晶片。而目前,中共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美國的技術封堵。

全球聯手對中共竪起科技壁壘

尤其是,美國現在已經把中共當作頭號對手,所以在拜登上任之後,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科技戰仍在持續。而美國對中共的科技圍堵,顯然對中國晶片業的發展構成了巨大的障礙,因為在目前的晶片產業中,不管是晶片設計、半導體設備,還是晶片製造工藝,美國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例如,當前的晶片設計一定要用到EDA軟件,也就是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軟件,而EDA軟件有三大巨頭,總部都在美國,分別是新思科技(Synopsys)、益華電腦(Cadence Design Systems),以及被德國西門子公司收購的明導國際(Mentor)。

再從晶片製造來説,全球最先進的晶圓代工生產商,比如台積電和三星,都要用到美國的技術和設備,就連大陸的中芯國際也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對華為實施了制裁之後,華為就只能面對「斷芯」的困境。

然而,中共面對的還不止是美國的圍堵,美國之音在一篇報導中說,事實上,美國和世界其它自由民主國家所擁有的盟友和夥伴網絡,是一個巨大的優勢,而這是中共完全沒有的,對中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阻力。

早在1949年,美、英、日、法、澳等17個國家就在巴黎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對共產國家實施包括軍備、尖端技術產品在內的禁運政策。雖然巴統早已經在1994年解散,但是它所制定的禁運物品清單被《瓦森納協定》所繼承。這個在1996年簽署的協定,有多達42個歐美和亞洲國家加入,允許成員國對各自的技術出口實施控制,而中國也再次被列入管制國家名單。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12月,《瓦森納協定》的修訂版擴大了管制範圍,追加了可轉為軍用的半導體製造技術,光刻機也被包括在內,對非成員國實施出口限制。由於這個協議的成員國,覆蓋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主要設備供應商,而中國、伊朗和北韓等都不是成員國,所以在這個協定之下,中國基本上已經無法獲得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

實現科技自主 中共要如何突圍?

也就是說,雖然中共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要在今後5至10年做到「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並希望在2025年實現70%的晶片國產化。但是,通過這些分析,我們已經了解,中共的目標基本上屬於「不可能的任務」,除非中國只使用低端晶片,但是手機、電腦、服務器、基站等都需要用到高端晶片。那要怎麼辦呢?

對中共來說,倒也不是什麼難事兒,因為中共最擅長「拿來主義」了,以前是直接複製或者實施「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後來就利用間諜或者黑客盜竊知識產權,現在更多的是採用挖角的方式,把人才連帶技術一起挖過來。

台灣近期就爆出不少這一類的新聞,指大陸企業冒充外資,挖角台灣的晶片業人才。比如,專門生產加密貨幣挖礦機的中國大廠「比特大陸」(BITMAIN),就涉嫌掩飾自己的中資身分,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2017年在台灣設立「智鈊科技有限公司」、「芯道互聯有限公司」兩家公司,以兩倍以上的高薪,挖角大批台灣半導體人才,為母公司「比特大陸」研發人工智能(AI)晶片,涉嫌違反台灣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據媒體報導,3年來台灣被挖走至少200多名的半導體人才,不少人是來自聯發科、台積電等知名企業,嚴重影響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而另一個被挖角的例子就是「瀚薪科技」。台灣媒體報導說,瀚薪科技是由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漢民科技共同投資的半導體企業,因為募資不順,2月份時在台灣清算,隨後卻以「上海瀚薪科技」在大陸「復活」,前總經理李傳英也成為上海瀚薪的董事。新成立的上海瀚薪科技,除了核心團隊、公司名稱之外,連商標都一樣。而上海瀚薪的主要投資者包括中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旗下的子基金,以及中國財政部旗下的「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不過,台灣方面表示,已經收回了轉讓的技術專利,如果發現上海瀚薪違法會進行追究。

由於台灣半導體產業相對發達,不僅人才濟濟,而且語言相通,所以很容易成為大陸挖角的目標。台灣的黃先生就曾經被大陸挖角到安徽半導體廠擔任主管。

這位黃先生對美國之音說,大陸挖角喜歡有一定資歷的人,高階主管最好,由資歷深的人去找資歷淺的人組成「老少配」團隊,然後再去拉攏其他同事。黃先生原本在台灣新竹的半導體廠擔任中階主管,在更高階長官的介紹下一起到中國工作,因為大陸開出的薪水是原本台灣的4倍多,而且連升兩個職級。但後來黃先生在大陸工作一年多後,還是回台灣了,原因是感覺「被騙」了,因為實際拿到的薪資跟當初談好的不一樣。

有人可能會說,「人往高處走」,優秀人才在全球流動不是很正常嗎?這話沒錯,但是就像台灣專家指出的,大陸是沒有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它可能會違反相關的法律規定,可能存在強迫技術移轉的風險。

更根本的問題是,中共是傾國家之力發展半導體產業,這些中資公司是在中共的支持下、系統性地去挖角台灣人才、盜學台灣的技術,而不是單純的廠與廠之間的競爭。

策劃:許巧茹、宇文銘
主播:蔚然
撰文:李松筠、財商經濟研究所
剪輯:大中
監製:文靜
財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財商天下】海底撈淪陷 中餐館海外藏「臥底」
【財商天下】太空戰缺子彈 馬斯克讓中共人財兩空?
【財商天下】科技戰延燒 美兩黨合推抗共法案
【財商天下】印度疫情失控 世界藥廠告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