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對中共態度強硬 學者:將引發骨牌效應

人氣 911

【大紀元2021年08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中共因不滿立陶宛同意台灣在其國家設立代表處,因而要求互相召回大使。對此,美國國務院8月11日譴責北京的報復性作為。專家解析,立陶宛同意台灣在其首都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事件,此舉將引發骨牌效應,讓更多國家開始跟進。

8月10日,中共外交部發表聲明宣布召回其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駐華大使。美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在10日的國務院記者會上表示,美國將與立陶宛這個北約盟友團結一致,並譴責中共的報復行為。

台灣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接受大紀元專訪時分析,從去年年初疫情爆發後,國際局勢呈現兩個非常明顯的趨勢,一是對中共看法越來越負面,而對台灣觀感越趨於正向、友善。

郭育仁提到,由於海峽兩岸分別為民主及獨裁專制兩種體制,讓台灣與中共在國際上所表現出的形象有著明顯差異,加上台灣在防疫上表現亮眼,更加深這種差異化。這點讓各國有深刻體會,而對台灣觀感越趨於正面。

立陶宛掀起第一波正名潮

由於中共不斷以戰狼外交在國際間引發爭端,讓各國忍無可忍。郭育仁進一步分析,在這大的背景之下,立陶宛這起事件,將引發骨牌效應,讓更多國家開始跟進。

這個骨牌效應會往兩個方向發展。第一個方向首先就是「正名潮」。過去各國因怕得罪中共,台灣駐外使館並不能使用「台灣」二字,而是以「台北文化經濟代表處」作為駐外使館名稱,立陶宛等於是掀起第一波為台灣駐外使館「正名」的效應,預料陸續會有更多國家將台灣駐外使館正名為「台灣代表處」。

第二個方向是,未來各國在「政治承認」上會做出有別以往的轉變。相信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在與台灣交往時會直接檯面化,並採用官方、半官方等模式與台灣互動,這模式會越來越多。

郭育仁說,立陶宛這件事不會是孤立事件,去年法國參議院、國民議會全數投票通過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美、日對台灣也都有同樣的支持態度。國際的環境已經營造出「對中共越負面,而對台灣越來越支持」的氛圍。類似立陶宛事件,以後會不斷發生。

改台外館名稱 各國群起效尤

台灣師大政研所教授范世平則在臉書提到,對於台灣宣布在蓋亞那及立陶宛設立代表處,美國國務院與美國在台協會(AIT)在第一時間就表達支持,顯然美國不但樂觀其成而且予以協助。美國的「老鷹法案」7月15日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該法案要求國務卿將以台灣當前駐美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更名為「台灣駐美代表處」為目標,與台方展開協商。

他表示,由於立陶宛與中共有外交關係,如果屆時「台灣代表處」成立,中陶邦交維持,這會成為另一種「雙重承認」。接下來其它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捷克以及斯洛伐克,台灣在這四個國家的外館也會正名,因為這些國家近年來與台灣的關係非常友好。

范世平也認為,如果台灣駐美代表處完成更名,將會掀起一波「正名潮」,美國的友邦,如日本、韓國、印度、澳洲、新西蘭、加拿大、歐盟都會群起效尤,這是中共外交部最大的夢魘。而這股風潮會是「由下而上」的,國會議員會要求行政部門完成台灣正名,因為這些國家的人民對中共都很反感,而同情台灣。

針對立陶宛對中共的態度明顯轉變,並非一時衝動或是短時間內造成,而是追朔至數年前的種種事件。

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Mantas Adomėnas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2019年「反送中」運動延燒,在香港發起的同時,立陶宛也在首都Vilnius有民眾站出來聲援,然而當時的中共駐立陶宛大使館竟策動中國群眾鬧場,讓立陶宛民眾感到震驚,當局也因此對中共開始警覺。

幾個月後,又傳出親中遊客到立陶宛的十字架山(Hill of Crosses)恣意破壞。十字架山(Hill of Crosses)是立陶宛人民反抗蘇聯統治的象徵,對當地人民來說意義深重。這名遊客被拍下拿著寫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等支持港人字句的十字架,用普通話喊道,「混蛋,給它扔了。」亂扔亂丟時周圍還傳出嬉鬧訕笑聲。當時立陶宛官方也曾表示譴責,當地社會也因此更加反思中共的影響力。

責任編輯:高靜 #

相關新聞
中共為何此時向立陶宛開刀 台灣專家解析
立陶宛總統:我們有權決定與哪國發展關係
美歐挺立陶宛抗共 學者:將有更多國家跟隨
感謝立陶宛挺台 立委籲共同抵抗中共威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