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至美東貨櫃運價突破2萬美元

人氣 1923

【大紀元2021年08月17日訊】(香港大紀元記者易凡報導)中共病毒(COVID-19)疫情導致全球海運惡化,中國至美東航線的40尺貨櫃運價如今已歷史性地突破20,000美元大關。

反映全球海運狀況的波羅的海貨運指數(freightos baltic index)8月6日再創新高,綜合指數達到10,380美元,8月13日稍有回落。

在幾條傳統的海運線路中,中國/東亞至北美東海岸的40尺貨櫃運價指數,在8月6日達到創紀錄的20,636美元,至北美西海岸的運價指數在同日達到18,555美元,均超過去年同期的五倍以上。

另一個航行方向,中國/東亞至地中海的40尺貨櫃運價指數,在8月6日達到12,344美元,至北歐達到13,819美元。

雖然8月13日的指數有所回落,但是在其網站上查詢中國上海至美國紐約一個月後以及兩個月後的運價,全部都在20,000美元以上。

海運價格飛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的貨櫃只出不進,有去無回,空箱難返導致中國大陸「一箱難求」。海外買家的需求旺盛從去年疫情期間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現在也沒有減少的跡象。

同樣是8月6日的運價指數,北美東海岸至中國/東亞的運價指數只有1,208美元,連去程的6%都不到。北美西海岸至中國/東亞的運價指數是1,130美元,也是去程的6%。供求關係決定價格,返程貨櫃需求疲軟從指數可見一斑。

同時,世界各地的港口擁塞狀況進一步加劇。根據海洋情報組織(Sea-Intelligence)6月30日發布的數據,今年1月至5月份僅亞洲到北美西海岸航線,就有695艘船舶延遲到港超過一週,其中343艘船舶延遲到港超過14天,132艘船舶延遲超過21天。

擁塞的主要原因在於疫情導致港口效率低下。隨著病毒的擴散與傳播,中國有的港口要求所有來自境外的船舶,對所有船員進行核酸檢測,全部確認陰性之後才能開始貨運操作,在此之前船舶只能停留在港口。

中共交通部8月3日發出通知,提出了「船員非必要不上岸,岸上人員非必要不登輪,船、岸人員不直接接觸」等多種防疫要求。

其它國家的港口也面臨著不同的防疫要求。這一切都使港口效率大大降低。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全球海運運價高 貨櫃航運商擴船隊、調運價
疫情打亂海運物流鏈 貨櫃運價飆升創紀錄
【疫情7.5】印尼單日確診近三萬 氧氣短缺
中美航運成本飆升229% 推動通脹壓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