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賴恩宮:美殖民地時期設計最精美的總督府

北卡州首座國會大廈背後的歷史
(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Jeff Perkin撰文/吳約翰編譯)
特賴恩宮(Tryon Palace)的設計,是參考英國帕拉第奧式建築風格(English Palladian Architecture)。主建物正面有個山形牆飾(pedimented frontispiece)。(特賴恩宮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5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位於北卡羅萊納州的特賴恩宮(Tryon Palace)曾是英國殖民美國時期,設計最精美的總督府。特賴恩宮於獨立戰爭爆發前幾年,1770年興建完成,是為英國王室總督威廉‧特賴恩(William Tryon)而建。建造宮殿的巨額費用引起爭議,加劇了殖民地衝突。戰爭期間,特賴恩宮成為北卡州第一座國會大廈,也是戰後第一任新州長官邸。特賴恩多事與傳奇的過往,從它曾裝潢華麗、到建材被移作他用、屋內遭竊、被廢棄、遭祝融焚毀、被覆蓋,最終原地重建這些事情上可以得見。

歷經歲月的摧殘,特賴恩宮只剩下原本作為辦公室的西側建物。重建前,主建物地基必須從上方覆蓋的道路挖掘出來。事實上,主建物原址已被特賴恩宮的其它建物群覆蓋,這些建物群緊鄰北卡州新伯恩(New Bern)特倫特河(Trent River),建造在原址上。直到1950年代,特賴恩宮才開始大規模重建,包括拆除50座殘破不堪的廢棄屋和挖掘出原始地基。這項重建計劃使得特賴恩宮得以復活。

磚造鴿舍(飼養賽鴿和白鴿的屋舍)。(Lee Snider Photo Images/Shutterstock)

1764年,英國建築師約翰‧霍克斯(John Hawks)與威廉‧特賴恩(William Tryon)一同前往新伯恩旅行。總督特賴恩希望霍克斯在殖民地建造一座偉大的建築,實現他的願景。由於這項請託,霍克斯成為北卡州首位受過專業訓練的建築師。他帶來了豐富的經驗、教育學識,以及英國喬治亞式建築(English Georgian-style architecture)的影響。他將倫敦近郊富裕鄉間別墅幾何對稱的設計應用到特賴恩宮上,把歐洲品味帶進殖民地美國。

特賴恩宮的設計參考英國帕拉第奧式豪宅(English Palladian mansions)。主建物正面有個山形牆飾(帶裝飾的三角楣,pedimented frontispiece),讓人想起威尼斯或他處獨到的帕拉第奧式建築。列柱長廊(Colonnades)從主建物兩側分別向外延伸到側翼建物,線條彎曲而對稱,剛好創造出前方庭院空間面向街道和一個宮殿入口。特賴恩宮後方是美麗的特倫特河。藉由一系列設計精美的花園,烘托出地面上的建物之美。

萊瑟姆花園(Latham Garden)是個正統花壇式花園(parterre-style garden),量身打造的矮小冬青樹和黃楊木樹叢塑造出對稱圖形。(照片由特賴恩宮提供​​)
克倫伯格花園(Kellenberger Garden)盛開無數鮮花,有如彩色玻璃般豔麗。不論從平面視角或是宮殿內部,皆可欣賞花園美景。(Zack Frank/Shutterstock)

1767年8月26日,特賴恩宮開始砌上第一塊磚頭。三年後的1770年6月,總督特賴恩一家人搬進官邸。建築師霍克斯如期交付,但興建花費卻大大超出當初預算。官邸完成時的項目費用堆積如山,暴增為原來的三倍。整個興建項目遭到北卡洲殖民者強烈反對。理由非常充分,因為他們必須替這座不屬於自己的豪宅買單。這筆預算來自新加徵的酒精飲料稅和人頭稅(poll tax)等。於是,群情激憤。

一群反對政府者,或稱「監管者」,抗議加徵稅收,宣稱「我們決定未來三年內,不替豪華大廈或總督府繳納稅款。我們不要豪宅,更不會買單。」但總督特賴恩不理會異議人士的意見。在獨立戰爭爆發前,監管者與特賴恩的民兵部隊作戰,即所謂「阿拉曼斯戰役」(Battle of Alamance)。很多人在反抗過程中遇害、受傷或遭監禁。雖然抗爭沒有成功,但已顯露出生活在英國統治下殖民者日益動盪的不滿情緒。

畫面中可見氣勢宏偉的懸臂式樓梯(又稱懸浮樓梯,結構僅靠一側支撐),材質是桃花心木(mahogany)。樓梯僅供總督、總督夫人和重要賓客使用。(特賴恩宮提供​​)
樓梯大廳掛著一幅英國畫家理查德‧帕頓(Richard Paton)的海景作品《英國護衛美洲》(English Frigate ‘America’)。(特賴恩宮提供​​)

特賴恩宮即將建成時,剛好遇上強烈颶風在1769年侵襲,新伯恩大部分建築物遭到摧毀,只有霍克斯監造的磚砌特賴恩宮挺過災難。歷經幾任總督後,戰爭爆發,影響了它的屋況。興建特賴恩宮時使用的八噸金屬鉛大部分遭取走,熔化後製造火槍彈供戰爭使用。戰後,屋內貴重物品遭竊,甚至有人不請自來逕自占據特賴恩宮內房間當作自家使用。1794年,北卡州政府將首都遷至羅里(Raleigh),出租特賴恩宮給私立學校、共濟會旅館(masonic lodge)、寄宿旅社等使用。四年後,特賴恩宮的主建物因地下室堆放的乾草著火,慘遭祝融焚毀。

幸好約翰‧霍克斯未目睹他建造的特賴恩宮付之一炬。他在北卡州擁有成功事業,於1790年去世,享年59歲。霍克斯當時在新伯恩聲名大噪,也參與公民事務,為愛國事業付出。除了擁有成功的建築事業外,霍克斯還與富有的萊斯家族(the Rice family)締結姻緣、生兒育女,後來在州政府議會(the Council of State)任職。

景觀設計師莫利‧威廉斯(Morley Williams)與園藝委員會合作,運用傳統英式花園設計,為特賴恩宮打造兩個經典正統花園。(thehuhman/iStock/Getty Images Plus)

到了1945年,特賴恩宮多數建物已成遙遠回憶。原址遭五十多座房屋覆蓋,據說這些房屋已年久失修、準備拆除。倖存的西側建物在經濟大蕭條時期(the Great Depression)改建為公寓。有位莫德‧摩爾‧萊瑟姆女士(Maude Moore Latham)記得小時候曾在特賴恩宮西側樓玩耍,承諾要為整個重建項目挹注大量資金。

特賴恩宮委員會於是成立,利用萊瑟姆女士捐款推動這項浩大工程。重建團隊找出原址基地開始動工,更參考保存在紐約歷史學會圖書館裡霍克斯當初的興建計劃。經過多年努力,北卡羅萊納州首座國會大廈重建完工,於1959年對外開放。

現今,特賴恩宮每日開放參觀,園區以歷史建築修復、傳統正式花園、古裝導覽人員等特色,讓遊客瞥見美國殖民歷史一隅。

原文:A Tour Through North Carolina’s Tryon Palace, Once Known as the Finest Government House in Colonial America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傑夫‧珀金(Jeff Perkin)是位平面藝術家和綜合營養健康教練。你可以在WholySelf.com聯繫作者。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科莫鎮遍布著形形色色的飯店和別墅,而梅爾齊別墅則座落在寧靜的湖邊。她優雅的氣質與科莫湖的靈氣相通,不變的是,二百多年來仍不斷地感動著遊客和路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