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希克斯肖像畫:希克斯收藏館珍藏倫勃朗畫作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嘉蓮 編譯
倫勃朗創作於1654年的揚‧希克斯(Jan Six)肖像局部,藏於阿姆斯特丹的希克斯收藏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2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倫勃朗‧凡‧萊恩(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年)至今仍是這座城市的「藝術君主」。他的許多經典畫作都收藏在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該館擁有的倫勃朗畫作是世界上最多的,為人們展現了獨具特色且面貌多樣的倫勃朗作品全貌。

這座城市也是倫勃朗故居博物館(Rembrandt House Museum)所在地,博物館恢復了倫勃朗居住時的建築外觀,從家居室到藝術家工作室一應俱全。不過,要想在原始陳設中欣賞倫勃朗的作品,一個更獨特、更親切的地方,是距倫勃朗故居博物館步行幾分鐘的貴族私宅——希克斯收藏館(Six Collection)。

希克斯府邸

長期以來,希克斯收藏館鮮為公眾所知。儘管在訪客留言簿上,從俄國君主亞歷山大一世,到美國總統羅斯福、約翰‧肯尼迪和羅納德‧里根等訪客的大名赫然在列,但由於希克斯家族更希望他們收藏的珍品保持低調,因此報章宣傳非常有限。不過,2019年拍攝的一部精美紀錄片《我的倫勃朗》(My Rembrandt),卻為希克斯收藏館贏得了國際關注。

從英法大貴族們的家珍,到美國創業家卡普蘭(Thomas Kaplan)的「萊頓收藏」(Leiden Collection),這部影片探索私人收藏倫勃朗作品的世界,也首度在大銀幕上呈現了希克斯家族藏品的掠影。片中,現任家族族長揚‧希克斯十世(Jan Six X)和他的兒子——著名畫商揚‧希克斯十一世(Jan Six XI)簡要導覽了運河河畔的家族大宅,宅內擺滿重要的古代家具、繪畫、進口紡織品、鍍金皮革壁紙、銀器、玻璃器皿、瓷器、古典雕塑、埃及工藝品,還有可追溯到約千年前的家族檔案。

這批藏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倫勃朗的一幅肖像畫,畫中人正是他們家族的先祖——揚‧希克斯一世。揚‧希克斯十一世在紀錄片中分享道:「在你成長的過程中,能如此接近這樣一幅畫,如此接近這樣一位藝術家,真不可思議。這真是獨一無二(的體驗)。」

揚‧希克斯

倫勃朗1654年創作的《揚‧希克斯肖像》(Portrait of Jan Six),布面油畫,112×102cm,藏於阿姆斯特丹的希克斯收藏館。(公有領域)

揚‧希克斯一世(Jan Six I)從家族的布匹貿易中繼承了一筆很可觀的財富,他是一位文人,曾任阿姆斯特丹市長,也是荷蘭黃金時代一位活躍的藝術贊助人。他與倫勃朗交好,後者作為高產畫家,被公認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家。

倫勃朗的畫作以引人入勝地描繪空間、形體、質地,以及戲劇性的明暗對比而聞名。在肖像畫方面,他有一種罕見的能力,能通過對象的表情和手勢來傳達其思想、情感和性格。這得益於他對模特及其物品眼光敏銳、筆法細膩的寫生草圖。

《揚‧希克斯肖像》(Portrait of Jan Six)這幅肖像畫咸認是倫勃朗偉大的作品之一,加上一直留在委託創作它的家族之中,其聲譽也因此提升。希克斯收藏館自行出版的《希克斯府邸》(The House of Six)一書這樣描述道:「一幅生動且極具人性的畫作……(畫中)倫勃朗讓自己的風格大放光彩。」這幅畫展現了揚的大半身像,一頭紅色長捲髮、下巴微凸、臉長麻子的他,正以沉思的姿態望向畫外。他頭戴一頂寬邊黑色氈帽,身穿釘有黃色鈕扣、風格典雅的淺灰色大衣,一個肩膀上隨意披著鑲金邊的紅色短斗篷,似乎正準備出門。

在這幅親切的肖像畫中,倫勃朗捕捉了主人公戴上手套的瞬間。畫家採用其後期作品特有的厚重大筆觸,賦予人物造型以質感和立體感,並強化了空間的視幻覺。相比之下,希克斯收藏館一幅倫勃朗為揚‧希克斯的母親安娜‧維默(Anna Wymer)繪製的肖像畫(創作年代比《楊‧希克斯肖像》要早十多年),在技法和整體形象上則更為傳統、肅穆。

倫勃朗為揚‧希克斯的母親安娜‧維默(Anna Wymer)繪製的肖像畫。(公有領域)

倫勃朗蝕刻版畫中的希克斯

倫勃朗1647年創作的版畫《揚‧希克斯》(Jan Six),蝕刻、直刻加推刀,五種狀態之第五;25.7×20.3 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倫勃朗還是一位技藝精湛且多產的版畫家。他的版畫作品因其創新性、細膩的感知力、繪畫性以及表現一系列光影效果的出色能力而享有美譽。1647年的一幅蝕刻版畫,同樣以揚‧希克斯為主人公。

蝕刻是一種凹版印刷技術,將圖樣繪製在經過處理的金屬板上,再浸入酸液腐蝕;然後在銅版上抹油墨、擦版,讓墨只填滿刻痕;將浸濕的紙放在印版上,最後通過壓印機進行印製。

倫勃朗的《揚‧希克斯》蝕刻版畫印了一個系列五種狀態,並取得了傳奇般的藝術地位。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荷蘭國立博物館和希克斯收藏館等著名收藏機構,都藏有這幅版畫的副本,希克斯收藏館還擁有該作品的速寫草圖和原始銅版。

在這幅揚‧希克斯的版畫肖像中,倫勃朗用層層密布的交叉線,描繪出天鵝絨般精緻的背景色調,光線有如在室內游動。與他的油畫肖像一樣,揚‧希克斯也是以非正式的形象出現。他很隨意地待在家,正在沉思默想,盡顯學者風範。他靠在窗台上,全神貫注地讀著一本書,椅子上堆滿等待閱讀的讀物。

倫勃朗很可能是直接在銅版上寫生創作的,因為一些微小的細節,像是支撐窗戶的木釘,在原初的底稿上並沒有出現。室內左側的帽子、斗篷和手杖僅能勉強辨認出來,這些物件體現著揚的外在生活(或許還預示了油畫《揚‧希克斯肖像》中的配飾)。然而,倫勃朗將表現的重點放在了他的內心生活:主人公為了將注意力集中於汲取知識,背向著外面的世界。倫勃朗的兩幅揚‧希克斯肖像,都充滿內省專注的氛圍。

希克斯的姐妹們

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代爾夫特房屋街景》(View of Houses in Delft),又稱「小街」(The Little Street),約1658年創作,布面油畫;54.3×44cm,阿姆斯特丹荷蘭國立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富蘭克林有句話說,人生只有兩件事是必然的——死亡及納稅(death and taxes)。幾個世紀以來,希克斯收藏館也未能倖免。為支付遺產稅,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的《擠牛奶的女僕》(The Milkmaid)和《代爾夫特房屋街景》(View of Houses in Delft,又稱「小街」)、倫勃朗的《戴紅帽的薩斯基婭半身像》(Half-length Figure of Saskia in a Red Hat)和揚‧斯汀(Jan Steen)的《吃牡蠣的女孩》(Girl Eating Oysters)等傑作陸續離開了收藏館。這四幅作品如今都歸大博物館所有,其中兩幅維米爾畫作都收藏在荷蘭國立博物館。

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擠牛奶的女僕》(The Milkmaid)。(公有領域)
倫勃朗的《戴紅帽的薩斯基婭半身像》(Half-length Figure of Saskia in a Red Hat)。(公有領域)

20世紀初,荷蘭政府與希克斯家族達成協議,只要該家族將藏品完好無損地保存在荷蘭,就可以免繳遺產稅;此外,藏品的維護費用由國家補貼一部分。由此,公眾可以通過預約,免費參觀希克斯家族的藏品一小時。

在《我的倫勃朗》一片中,現任希克斯家族族長談到其先祖(揚‧希克斯)的兩幅肖像時這樣說:「對我而言他們還活著,因為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地方。」令人欣慰的是,《揚‧希克斯肖像》和名號世代承襲的揚‧希克斯家族,都將留在府邸原地,候迎八方來客。

揚‧斯汀(Jan Steen),《吃牡蠣的女孩》(Girl Eating Oysters),約1658─1660年作,面板油畫,21×15 cm,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王家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原文:Jan Six at Home: Amsterdam’s House of Six Collectio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藝術顧問,居住在紐約。她撰寫的文章涉及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