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溫格宮:德國巴洛克建築典範

德國國王興建茲溫格宮作為娛樂與慶典之用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 吳約翰編譯
茲溫格宮的四周緊鄰著幾何造形的巴洛克花園。廣闊的庭園由對稱的地板紋路、水景以及眾多雕像的巴洛克建築組成。(Andrew Mayovskyy/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51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建於18世紀的茲溫格宮(The Zwinger Palace)建築群最初是為了宮廷節慶活動而設計,現今設有三座博物館。這座優雅的建築群是歷史、藝術與文化中心,也是德國巴洛克建築最佳典範,興建於前波蘭國王暨薩克森選帝侯(elector of Saxony)奧古斯特二世(Augustus II)統治時期。

茲溫格建築群又稱茲溫格宮,源自1709年奧古斯都二世參觀凡爾賽宮後的想法。他因為凡爾賽宮的美與宏偉而受到啟發,於是委託建築師馬特烏斯‧丹尼爾‧波佩爾曼(Matthäus Daniel Pöppelmann)和雕塑家巴爾塔薩‧佩莫瑟(Balthasar Permoser)在家鄉德勒斯登(Dresden)興建宮殿。根據奧古斯都本人的構想,波佩爾曼設計了六座大型巴洛克宮殿,以華麗的長廊道相銜接,中間以花園和橙園組成大型中庭。

奧古斯都二世原本規劃茲溫格宮為舉行薩克森邦王室慶典與競賽活動的場所。可惜的是,奧古斯都未能親眼目睹他的夢想付諸實現。在他去世後,工程暫停。好在一個世紀後的1855年,建築師戈特弗里德‧森佩爾(Gottfried Semper)完成了茲溫格宮的興建,另外也在易北河(the Elbe river)畔增建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森佩爾藝廊(the Semper Gallery)。

從此之後,茲溫格宮不斷擴建,成為一處重要的巴洛克博物館建築群,館內設有古代大師畫廊(the Old Masters Picture Gallery)、德勒斯登瓷器收藏館(the Dresden Porcelain Collection)以及王室數理儀器典藏館(the Royal Cabinet of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Instruments)。雖然二戰期間對德勒斯登的轟炸摧毀了大部分建築群,但修復團隊在1950至1960年代重建了18世紀的建築原貌。

建築群周圍雕刻的羊男薩堤爾(Satyrs)雕像參考了酒與節慶之神巴克斯(Bacchus)。在建築群的屋頂和陽台都能看到薩堤爾,用來支撐著石頭結構,周圍有動植物雕刻。雕像旁的圓弧曲線和眾多裝飾品由雕塑家巴爾塔薩‧佩莫瑟(Balthasar Permoser)和助手保羅‧赫爾曼(Paul Hermann)合力製作。

羊男薩堤爾雕像遍布建築群的屋頂和陽台,用來支撐著石頭結構,周圍有動植物雕刻。(Mije_shots/Shutterstock)

皇冠門(Kronentor)

「皇冠門」(the Crown Gate)德語Kronentor,是茲溫格宮建築群的主要入口。從這座18世紀巴洛克風格的凱旋拱門向兩側延伸,可見許多怪誕風雕像裝飾在石造欄桿上,凱旋拱門上方還有一座裝飾華麗的鍍金皇冠。

「皇冠門」是建築群的主要入口。從巴洛克風的凱旋拱門向兩側延伸,可見許多怪誕雕像裝飾在石造欄桿上。凱旋拱門上方裝飾著華麗的鍍金皇冠。(Andrew Mayovskyy/Shutterstock)

鐘琴館(Glockenspiel Pavillion)

鐘琴館(The Carillon Pavilion)德語Glockenspiel Pavillion,位於茲溫格宮庭院的東南端。這座18世紀建築的屋頂有一座海克力斯肩負著地球的雕塑,象徵奧古斯都一世。館內收藏的瓷鐘來自著名的麥森瓷器廠(Meissen Porcelain Factory)。每15分時鐘響一次並演奏一段旋律;每天固定時間還會播放較長的旋律。鐘響旋律也根據不同季節演奏巴哈、莫札特或韋瓦第的作品。

鐘琴館位於茲溫格宮庭院的東南端。建築屋頂有座海克力斯肩負著地球的雕塑,象徵奧古斯都一世。每15分時鐘響一次並演奏一段旋律,有時還會播放較長的旋律。鐘響旋律會根據不同季節演奏巴哈、莫札特或韋瓦第的作品。(picture.factory/Shutterstock)

王室數理儀器館(Mathematisch-Physikalischer Salon)

王室數理儀器館(the Royal Cabinet of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Instruments ),德語Mathematisch-Physikalischer Salon,兩層樓的巴洛克立面可追溯至1728年,以精緻的圖案和裝飾為特色,整排對稱的窗戶與屋頂上的雕塑引人注目。現今這棟建築成為一座博物館,展示歷史悠久的鐘錶和科學儀器,例如地球儀與天文設備。

王室數理儀器館為兩層樓巴洛克立面,以精緻的圖案和裝飾為特色,整排對稱的窗戶與屋頂上的雕塑引人注目。(Stanislav Samoylik/Shutterstock)

森佩爾藝廊(The Semper Gallery)

森佩爾藝廊是建築群中唯一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由建築師戈特弗里德‧森佩爾(Gottfried Semper)設計,建於1847至1854年間。兩層樓的立面有著同系列的拱形窗戶,以石柱與造型柱廊圍成邊框。古代大師畫廊(Old Masters Picture Gallery)位在森佩爾藝廊裡,收藏750多幅15至18世紀的畫作。

森佩爾藝廊是建築群中唯一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兩層樓的立面有著同系列的拱形窗戶,以石柱與造型柱廊圍成邊框。(Jolanta Wojcicka/Shutterstock)

寧芙噴泉(the Nymphenbad)

寧芙噴泉位於建築群的西北角。這座小型封閉式庭院內有一座巴洛克噴泉,以自然造型的雕刻圖樣和古典雕像裝飾。在羅馬時代,這種類型的噴泉水池稱為「寧芙神廟」(Nymphaeum),是古代祭祀水神寧芙的建築。水池是用來慶祝或放鬆的地方,也是最初興建宮殿的目的。

巴洛克寧芙噴泉位在小型封閉式庭院裡,以自然造型的雕刻圖樣和古典雕像裝飾。水池是用來慶祝或放鬆的地方,也是最初興建宮殿的目的。(Cezary Wojtkowski/Shutterstock)

原文:Whimsical Baroque: Dresden’s Zwinger Pala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紀時,馬賽克創作是主流,而濕壁畫則被視為窮人的馬賽克。在羅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聖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馬賽克作品,描繪的全部都是聖母瑪利亞以及對卡瓦利尼影響深遠的古典設計,這些是他職涯早期極力復興的藝術形式。
  • 我在《胡筆標準:千百年來第一人,創造出毛筆的標準》〈自序〉曾提及,年輕時拚搏事業,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都不覺苦,一直到了五十歲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樹盆栽,欣賞之餘,驀然驚覺人生已過了一半,該是放下腳步,開始修護保養身體的時候了。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科莫鎮遍布著形形色色的飯店和別墅,而梅爾齊別墅則座落在寧靜的湖邊。她優雅的氣質與科莫湖的靈氣相通,不變的是,二百多年來仍不斷地感動著遊客和路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