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重塑全球供應鏈 亞洲經貿版圖快速改變

人氣 1781

【大紀元2024年05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霆綜合報導)本週,拜登提高了一系列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這是美國多年來重塑全球供應鏈的努力之一。在美國的推動下,亞洲的貿易版圖正發生著變化,未來東亞貿易可能不再以中國為中心。

週二(5月14日),拜登政府提高了許多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白宮表示,新措施影響的商品包括:鋼鐵和鋁、半導體、電池、關鍵礦物、太陽能電池、船岸起重機和醫療產品等七大類產品。

自2018年以來,兩任美國政府先後發起了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希望打擊中共非市場行為,並試圖將中國排除在高端技術產品供應鏈之外。

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下,作為全球先進半導體重要產地的台灣,對美出口正快速蓬勃成長。

台灣當局上週五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台灣對美國市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81.6%,創下歷史新高。在2024年的前四個月,台灣對美國出口達24年同期新高,且對中國貿易正持續萎縮,創下22年來新低。即使將香港計算在內,中國對台灣的貿易占比也在下降。(先前報導:台灣對美出口創新高 中共漸失對台影響力

高雄港第七貨櫃中心(高雄港務分公司提供)

這種消長也發生在美國的其它亞洲盟友身上,例如韓國、日本,這兩個亞洲重要經濟體,對美國的出口額也在增加,相比之下,對中國的出口額正在減少。

隨著貿易的發展,投資流也發生了變化,全球企業開始增加在東南亞、墨西哥等地的投資,以避免美國對中國徵收的關稅。台灣、韓國和日本的企業也在美國建廠,以爭取美國對高科技產業的補貼。

這個過程,迫使生產設施從中國遷往對美國更友好的國家,促進了拜登政府官員主張的「友岸外包」與「近岸外包」,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整。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經濟學家阮貞(Trinh Nguyen)告訴彭博社:「這個遍及整個地區的現象,反映了美中貿易戰和投資戰。」

「我認為這個現象,將會加速發展。」她說。

中國將不再是東亞貿易的中心

如今,外國企業已越來越不願意在中國擴張。

在最新調查中,只有13%在華營運的歐洲企業表示,中國是其首選投資目的地,這一數字還不到2021年的一半。(先前報導:中國歐盟商會:企業對華投資意願降至歷史最低

與此同時,來自日本的新投資自2021年以來也一直在下降。最新調查顯示,在華日企的經營狀況困難重重,約有50%的企業預計2024年中國經濟將惡化,這一比例比去年年底的37%有所上升,絕大部分企業都不打算增加投資。(先前報導:報告:在華投資日企預計中國經濟將惡化

在中共政策補貼之下,中國電動車產業鏈迅速膨脹,目前已有二百多家電動車製造商,造成了巨大的產能過剩問題。專家預測,許多規模較小的公司將無法生存。中國車廠瘋狂的價格戰,也促使外國車廠減少在中國的生產與投資。(先前報導:中國電動車市場開啟生死賽 200家車廠混戰

2024年1月10日,中國東部的山東省煙台港,大批出口電動汽車等待裝上附近的「比亞迪探索者1號」,這是一艘用於出口中國汽車的國產船舶。(STR/AFP via Getty Images)

韓國的現代汽車集團在銷售量大幅下滑後,已賠本出售了其在重慶的工廠。三菱汽車也決定退出中國,結束在中國生產。本週,本田汽車為了因應銷售下滑,徵求自願離職人員,目前已有約1,700人自願離職。

台灣也大幅減少了在中國的投資。

出口訂單表明,美國一直是台灣製造業成品的最終主要消費國。只不過,中間的加工過程往往會經過中國,但最新數據表明,台灣的出口開始完全繞過中國。台灣在中國的新投資也急劇下降,從2010年146億美元的高峰,降至去年的30億美元。

這些現象表明,在COVID-19疫情和川普總統開啟的美中貿易戰之後,全球供應鏈正快速地重新布局。

中企利用第三國規避關稅 美密切關注

目前,中國企業為了規避關稅,正迅速增加在東南亞、墨西哥的投資,希望保有自己在供應鏈中的份額。

隨著越來越多中企試圖在第三國組裝、生產,以規避美國關稅,包括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在內,許多拜登政府高級官員表示,美國正密切關注此事。

在本週三的一場聽證會上,雷蒙多向美國參議員表示,商務部正關注有關中國製造商計劃在墨西哥組裝汽車的報導。她表示,將儘力讓中企無法規避美國關稅。

雷蒙多說:「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確保中國不會利用墨西哥來規避這些新關稅。」

責任編輯:李琳#

相關新聞
加州大學數千親巴員工在法院命令下結束罷工
美與阿聯酋加強合作 發展芯片產業 遏制中共
荷蘭前情報局長或將成為下屆新首相
馬拉維副總統座機失事 機上十人全部罹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