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跟着刘克襄的脚步 发现台湾特别的古美食

在旗山、山美等地,他们采用血桐叶取代常见的月桃叶和竹叶,包裹糯米等食材。(刘克襄提供)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24年06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澎湖报导)端午节,一个充满传统与文化色彩的节日。当我们想到粽子,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糯米、竹叶和美味的馅料。在台湾,作家刘克襄曾走访澎湖和南部的乡村,发现特别的粽子,觉得它们不仅代表着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澎湖景色。
澎湖景色。(陈明宗提供)

澎湖大蛤包饭 古老风俗的现代重现

由于潮间带生态破坏和过度捕捞,大蛤越来越难以获取。
由于潮间带生态破坏和过度捕捞,大蛤越来越难以获取。(刘克襄提供)
澎湖非常特别的大蛤包饭。
澎湖非常特别的大蛤包饭。(刘克襄提供)

十多年前,刘克襄走访澎湖,当时在马公近郊的一家餐厅,品尝到一种奇特的文蛤粽子,这种美味的记忆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刘克襄:“这种大蛤包饭通常会以棉绳串成一串十个,每个大蛤包饭都融入了自家手作的日晒扁鱼干,这些材料一起被包裹成粽子的内涵。”

居民特别解释,这是离岛的清明祭品。由于使用棉绳捆绑,最近也被视为端午之礼。有些餐厅近年来推出,衍生成游客体验地方生活的食材。大蛤盛产于澎湖潮下带的黑粗沙地,这种贝类生物在外观上长椭圆状,壳上有明显的成长纹,最大可长到六至八公分。

以前,古人把贝壳当钱币,在澎湖这种商旅交易是很常见的。清明节扫墓时,子孙会食用大蛤包饭,并把大蛤的空壳放置坟头,让祖先在阴间有钱快乐过活。这样奇特贴心的风俗习惯,盛行于湖西乡一带。

以前,古人把贝壳当钱币,在澎湖这种商旅交易是很常见的。
以前,古人把贝壳当钱币,在澎湖这种商旅交易是很常见的。(陈明宗提供)

刘克襄:“端午节前夕,看到这种传统食材再次推出,有着似曾相识的感动。然而,由于潮间带生态破坏和过度捕捞,大蛤越来越难以获取。所以,想吃到这种特别的粽子,若不早些时日就预约,恐怕是吃不到的。限量的自是必然,能够品尝到这种成串的大蛤包饭,真的是有缘才能品尝到。在土地资源匮乏的岛屿,这是一种惜物怀古的表现,也是一种对海洋资源的珍视。”

在土地资源匮乏的岛屿,这是一种惜物怀古的表现。
在土地资源匮乏的岛屿,这是一种惜物怀古的表现。(陈明宗提供)

刘克襄因参与一场农村评审活动,有幸再度品尝这道美食,内心充满感恩。他说:“谨向推出这道美食的湖西乡湖东社区的大姐们致敬,同时也感谢年轻朋友们勇于传承这种传统。”

南部的血桐粽子 逆向创新的生活物件

台湾南部的血桐粽子,很难得见到的美食。
台湾南部的血桐粽子,很难得见到的美食。(刘克襄提供)

刘克襄也走访过台湾南部几个乡村和部落,发现了一种特别的粽子——血桐粽子。他说:“在旗山、山美等地,他们采用血桐叶取代常见的月桃叶和竹叶,包裹糯米等食材。”

台湾血桐子。
台湾血桐子。(刘克襄提供)

刘克襄:“蒸熟后的血桐粽子,仔细嗅闻,仍有一些叶香飘出。懂得炊煮的人,能创造出美味的餐点。血桐在这些地方到处可见,原本一般人视为非常臭贱的植物,在地方创想的逆向操作下,变成了精彩的生活物件,这真的是值得喝采的创新。”

在这些地方走访,让刘克襄深深体会到,传统并不仅仅是古老的记忆,而是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价值和意义。澎湖的大蛤包饭和南部的血桐粽子,它们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的象征,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过去的尊重。

责任编辑:林勤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