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機動車回娘家 德國奇女子抒寫汽車歷史

人氣 705

【大紀元2024年06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余平德國報導)175年前,德國中部一個富裕的木匠家裡,一名女嬰呱呱墜地。她就是德國汽車發展歷史上一位傳奇人物,汽車之父卡爾‧奔馳的妻子——貝爾塔‧奔馳。

史上首次冒險長途試車之旅

18888月的一個清晨,貝爾塔‧奔馳(Bertha Benz)給熟睡中的丈夫卡爾‧奔馳(Carl Benz)留了一張字條,就帶著15歲和13歲的兩個兒子駕車出發了。貝爾塔之後回憶說,不告訴丈夫,是因為她知道丈夫不會同意的,因為這娘仨的交通工具是一輛三輪機動車——3號奔馳專利機動車(Benz-Patent-Motorwagen 3)。

當時他們的家在曼海姆(Mannheim),娘家位於南部104公里的福茨海姆(Pforzheim)。這個距離在當時算很長的,即使貝爾塔駕駛著機動車,他們娘仨也用了13個小時才到達。這也成為史上首次長途試車之旅,並且締造了多個史上第一。

有著「現代汽車之父」之稱的卡爾‧奔馳發明了第一部機動車之後,於18861月申請了專利。當時這輛車的馬力大約是3PS,時速約16公里/小時,但是這個發明並未引起多大的浪花,人們甚至不接受、不信任這種沒有馬、沒有車夫駕馭的馬車

當時另一位發明家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也推出了四輪機動車,競爭壓力一下子增加了。

由於人們不信任這種車輛,卡爾‧奔馳的試車總是遭到阻撓。貝爾塔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偷偷帶著孩子跳上了這輛三輪汽車,開回了娘家。

人們對這個自動行走的怪物感到好奇,但更多的則是恐懼。路上的人們聽到動靜,紛紛射來敵意的目光;有人像見了鬼一般躲避,咒罵這是女巫車;有人向他們扔石頭,吐口水。貝爾塔很淡定,將所有這一切都拋在腦後,堅定地往前走。

回娘家的路很不平坦,因為根本沒有適合汽車行駛的道路。遇到上坡時,娘仨就得下車推車。貝爾塔後來在傳記中寫道,這次旅行有兩次故障。一個是油管堵塞了,我用髮卡疏通了;第二個是點火栓斷裂,我用吊襪帶修補了。

車子行駛了30公里後,眼看汽油要耗盡了,儲備的油也支撐不到終點。於是他們在海德堡南部大約15公里的維斯洛赫(Wiesloch)停下來,最後在一家藥房找到了汽油。

當時汽車所用的是一種用於清潔的汽油,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只能在藥房買到汽油。這家藥房也無意間成為了世界首個加油站。如今這裡也變成了博物館,房子外面的雕塑,告訴世人這位勇敢女子的創舉。

途中,他們每開幾公里就必須要找水給車冷卻,無論是從井裡、溝渠中打上來,還是向酒館索要。煞車塊出現了磨損,貝爾塔找到鞋匠用皮帽釘上去加固。還有一位鄉村鐵匠幫忙修補了車子的鏈條。他也開設了第一家汽車修理店。

憑一己之力推動汽車產業

當晚,母子三人到達目的地後,貝爾塔隨即發電報向丈夫報平安。幾天後,她特意選擇另一條道路返回曼海姆。

貝爾塔那天要拜見的母親其實剛巧不在家,但這趟冒險之旅大獲成功。貝爾塔在傳記中寫到,在隨後幾天裡,親戚們一個個都想上去開一下車

這次試行也是一次最好的廣告,貝爾塔向世界證明了汽車的功效。報紙也大幅報導此事,人們對汽車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漸漸明白了汽車的實用性。

同時丈夫卡爾根據妻子的經營,對車輛進行了改進,包括改進煞車部件,增加齒輪裝置提升爬坡動力——這也成為史上第一個變速裝置。

很快,奔馳的公司就接到許多訂單,並開始量產。1900年,奔馳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

奔馳汽車2019年在紀念貝爾塔的一個活動中這樣評價她回娘家的試車之旅:她駕駛的不僅僅是一輛車,她還推動了一個產業。

卡爾‧奔馳深情感謝妻子

丈夫奔馳非常感謝妻子的勇氣和果敢,他說,她比我更大膽,在汽車發展的關鍵時刻,是她踏上了旅程。

事實上,這是貝爾塔第二次在關鍵時刻給丈夫助力。

貝爾塔於184953日在福茨海姆出生,與丈夫結婚時,她就預支了自己的嫁妝,拿出來給丈夫投資,讓他開公司,投入到喜歡的事業中,並最終成為現代汽車之父。

而她自己從小就對機械感興趣,因此常常和丈夫一起在一堆零件面前一幹就是多少小時。這也是為什麼她能在首次遠途試車中臨危不亂,就地取材,化解遇到的問題。同時貝爾塔還是四個孩子的母親。

因此,貝爾塔是家庭主婦、母親,還是工程師、試車員、冒險家、推手、贊助人、領航者。

卡爾‧奔馳晚年時在回憶錄中寫道:每當我這艘人生小船要沉沒時,只有一個人始終站在我身旁,那就是我的妻子——是她勇敢果決地重新揚起希望的風帆。

在貝爾塔95歲生日那天,丈夫卡爾曾經就讀過的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授予她榮譽校友身分。兩天後,也就是194455日,這位上世紀的奇女子永遠閉上了雙眼。

責任編輯:王亦笑#

相關新聞
德國6月新政:入籍法、電視費皆有變化
德國因吸毒死亡的人數創歷史新高
德國入籍人數超過20萬 達25年來最高水平
德國遭遇百年來最嚴重洪災 目前至少4人死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