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紙上談兵

劉新宇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1日訊】公元前264年,秦國攻打韓國,沿著黃河北岸向東挺進,兩年後(公元前262年),把韓國與其北方領土上黨郡隔開。上黨郡郡守,向趙國投降。趙國接收了上黨郡。

秦國當然不願已到手的土地被別人搶去,兩年後(公元前260年),向上黨進攻,等到趙國大將廉頗率援軍到達時,上黨已經陷落。而秦軍仍銳不可當地向趙國進攻,廉頗節節失利,最後退到長平關(山西高平),構築營壘,堅守不出。廉頗認為秦軍遠來,一定不能持久,他將等到秦軍撤退時,再行出擊。秦國看出,如果不去掉廉頗,就不可能殲滅趙軍。

秦國派人在趙國首都邯鄲(河北邯鄲)散布流言說:“廉頗太老了,已經喪失了銳氣,所以屢戰屢敗。他自知不是秦國的對手,已成為一個懦夫,不敢出戰。秦國最害怕的是趙括,只要趙括不出來當統帥,秦國一定贏。”趙王聽信流言了把廉頗免職,任命趙括繼任。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有絕頂的聰明和口才,自以為他的軍事才能天下無雙。趙奢在世時,父子間談論兵法,父親往往被兒子駁得啞口無言。有人說:“將門虎子,真是不錯。”但趙奢不以為然地說:“戰爭是關乎生死的大事,他說起來如此輕鬆,一旦擔任大將,必定失敗。”

所以當趙括被任命為總司令後,老母立刻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是大將之才,請不要派遣。”趙王以為老母謙讓,老母說:“他父親領兵時,所得到的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命令發布的當天,就住進軍營,跟士兵同甘共苦,不再過問家事。遇到困難,必定徵求大家意見,從不敢自以為是。可是趙括剛被任命為總司令就威風凜凜,軍營之中,沒有人敢對他仰視。賞賜給他的財物,全運回家。他父親死時曾一再囑咐,無論如何,不可讓趙括作大將。”趙王還是不肯改變任命,老母請求道:“如果一定要用他,萬一喪師辱國,但求赦免我們全家。”趙王允許。

秦王得到趙括當大將的消息後,任命各國最畏懼的白起作大將。唯恐白起的威名使趙括恐懼,不敢出戰,那就捕捉不到趙軍的主力了,秦王下令,有敢洩露白起姓名者,立即斬首。
  
趙括就任之後,撤除防禦工事,親自率領精銳,採取突破戰術向秦軍最弱的營壘進攻,白起下令退卻。趙括突破秦軍陣地之後,仍保持猛烈的攻勢以擴大戰果,白起下令再退,然後派出部隊切斷趙括的退路。於是趙國的大軍被分割為二,趙括和精銳部隊被隔在前方,留守的軍隊仍在長平關陣地。接著白起又切斷趙軍的糧道,趙軍糧食開始短缺。

趙括發動數次最猛烈的攻擊,希望衝出包圍圈,但全部失敗。趙括那些說起來頭頭是道的軍事理論,全部失效,他不得不效法廉頗的辦法,改攻為守,等待援兵。可是現在的形勢改變,兵力既被分開,糧草又盡,守已不可能。趙括勉強支持了四十六天,彈盡糧絕被迫作最後的衝刺,分兵四隊,輪流突圍,但還是失敗, 自己也死在亂箭之下。趙軍還剩有四十萬人,全部投降。

白起命這四十萬降卒,進入長平關附近一個深谷中,把深谷兩端堵塞。預先埋伏在山頂上的秦軍,拋下土石,四十萬人全被活埋。趙國從此沒落。

把趙括打仗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卻一敗塗地的事歸納成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指只懂理論卻不會實際應用。

趙括的父母為何知道趙括不是將才呢?趙奢身經百戰深知打仗需要慎之又慎,趙括毫不謹慎所以知他領兵必敗,想來趙括不謹慎冒進輕敵這一點一定早就出了名,不然秦國也不會挑趙括做對手。趙母不懂軍事,但卻從趙括不能和下屬同甘共苦這一小處知道兒子不是將才。看來將才必是知兵法,慎對敵,拘小節之人。趙王察人不明,臨陣換將,不聽規勸,終致大敗,可謂咎由自取。

白起濫殺降卒,幾年之後被秦王賜死,不得善終,真是惡有惡報。在民間傳說裡白起現在還在地獄裡受苦呢。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成語“開卷有益”來源于北宋王辟之編撰的《澠水燕談錄》卷六:“太宗日閱《禦覽》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 晏嬰,字平仲,人稱晏子,春秋時齊國人。他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的相國,以節儉、身體力行為齊國人尊重。晏嬰去世後,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傳世《晏子春秋》,是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
  • 南宋大臣趙鼎出身貧寒,四歲就失去父親,在母親撫養和教育下成長。他二十一歲考中進士,當官時敢於批評權貴,受到宰相吳敏賞識,被調到都城開封任職。
  • 季孫氏家臣子路和費邑宰冉求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老師孔子。孔子講了一番季氏不應伐顓臾的道理,最後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一語點破了季氏伐顓臾的真正原因。
  • 宋朝大書法家,大畫家米芾的兒子米友仁(字元暉),家學淵源,也和他父親一樣,既寫得一手好字,又長於作畫,尤其非常喜愛古人的作品。
  • 韓愈所說“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後來成為成語“千載難逢”。“載”就是年,“逢”指遇到。千年也難得碰到一次。這句成語用來形容機會極其難得。“千載難逢”有時也演變為“萬載難逢”或“千年難遇”等詞,都是同樣的含義。
  • 成語“葉公好龍”出自漢代劉向的《新序‧雜事》。 春秋時,有一位名叫子高的葉公愛龍成癖。他身上佩帶的鉤劍、鑿刀上都飾有龍紋,家裏的梁柱門窗上都雕刻著龍。
  • 有人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他是當世的奇才。 劉備就帶著關羽和張飛來隆中拜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不在家,不知道上哪兒去了,也不知何時回來。劉備惆悵不已,只好返回。
  • 西漢晚期,年輕美貌而又善於奉承的伺臣董賢,受到漢哀帝的寵幸。哀帝每次外出,總要與他同乘一輛車;在宮內,一刻也少不了他,簡直是與他形影不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