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草莓與芭樂

劉孟奇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31日訊】.

   似乎每一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會被當時的社會貼上關於集體身份的標籤,例如「新新人類」、「X世代」、「E世代」等等。隨著1980年代前後出生的一代逐漸進入勞動市場,報章雜誌上也開始出現針對這批年輕人的定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稱呼之一就是「草莓族」。

  草莓好吃但不耐壓

  大致上,「草莓族」意指「中看不中用」。儘管能言善道、意見不少、自尊心強、重視自我與身份地位,但是卻難以承擔壓力、好逸惡勞、缺乏團隊精神、不重視長遠打算;雖然在意收入高低,但是只要對現有工作「感覺不對」,就會馬上走人,毫不留戀。相反地,企業界則指出他們所需要的是像「芭樂」一樣的年輕人:便宜、營養價值高、強硬、抗壓性強。

  不少人憂心忡忡:是不是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出了甚麼問題,才會培養出這麼多草莓?但是,換個角度來看,「草莓族」所描述的豈不是一個理想的消費者形象?最能「擴大需求」的難道不正是這樣的消費者:好逸惡勞,因此大量消費各種號稱能帶來便利舒適的商品與服務;對未來效用的折現率很低,今朝有酒今朝醉,才會毫不保留地釋放購買力;自我意識強,對自己在同儕文化中的身份認同與形象地位非常敏感,所以對流行有很強的需求;而如果不是喜新厭舊,汰舊換新毫不猶豫,又如何消化廠商一波波的推陳出新?

  芭樂是現代台灣牛

  「草莓族」的湧現,以及企業對於「芭樂」的企許期盼,其實是同一個經濟趨勢所造成的結果。這一代的年輕人在成長及進入社會的階段,正好遇上全球化潮流所帶來的世界性供給過剩。作為一個消費者,他們面對迅速崛起的消費主義;空前發達的傳播科技;無所不在的流行文化,加上越來越細膩精準的廣告行銷手法,都使他們的慾望受到前幾代人難以想像的撩撥。

  在此同時,作為一個生產者,全球化意味著他們必須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產業技術的快速變遷使得人力資本(教育)迅速折舊(作為消費者,則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消費技能」),加上全球性的嚴重供給過剩,更加劇勞動市場中的競爭。不是「芭樂」,又如何面對這麼嚴酷的競爭?

  上班芭樂下班草莓

  看來最理想的年輕人是「上班是芭樂,下班變草莓」,只是不知道一個人是否有辦法在價值觀上如此清楚的割裂?芭樂需要時間拚命工作與累積人力資本,草莓則需要時間購買消費與學習「生活知能」。也許新種的「草莓芭樂」最缺乏的,將是不被世界所綁架的安穩心情與沉靜時光吧?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我情竇初開,不得已訴諸筆端時,發現大學裏賣的地下刊物上印有現代詩歌,於是買來作上課時的私下讀物,遺憾的是它們和那些讓我昏昏欲睡的教材一樣難懂,讓我無法借鑒,但從此知道它們叫「朦朧詩」。到德國後有機會膂識了他們的作者,幾位「異議」名人。跟其中之一同行時,我提起「文革」,他說他們那時把收穫的金圓財寶等都如數上繳了所以他們沒有「打砸搶」,就是說這位詩人和他的詩一樣「朦朧」,他對「文革」壓根兒沒作任何反思。而另一位朦朧詩人則對我說,你們女人就知道寫真情實感。當時我忙著躲避他口中吐出的臭煙,所以無暇也無心與他辯論。但我想他們大概是在獨裁專政下先是不能,然後是不願寫心裏話,所以練出了做文字遊戲的特技而我動筆的初衷是為了表情達意,與人交流,讓別人明白我的心思,我只想達到認識自己、世界和上帝的人生目的。或許這跟我是女人有關係
  • 人的一生就像這桌子。我們隨心所慾的改變著光鮮的表面,明亮的一塵不染。然而總是有一個抽屜,在黑暗的最深處積壓著我們所有的秘密。那就好像一個孩子童年的鎖,想隱藏一張沒有及格的考卷。等到突然打開的那一天,才發現考卷居然堆積滿滿。
  • 有時候表達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就像今天在網上看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說道一個人遇到一個朋友,由於以前有誤解,所以這人迫不及待地立即向他解釋自己的清白,不料事情不僅沒有解決,那位朋友反而對這人的誤解更深。於是作者感慨道「說還是不說令人左右為難」。我突然想到一句話,就是甚麼是「越描越黑」,這種滋味自然是不好受用。有多少英雄好漢能承受得住被冤枉,被誤解的困境。一個潔身自好的君子能受得住別人對其人品的誤解麼?這生活中,又有多少「誤解」的不幸:關心被認為是有所圖謀,提建議被認為是看不起別人,有時候甚至會因此吵起來,等等等等。被誤解時,說還是不說真是個不容易的決定。那怎麼辦呢?轉過身,頭一甩,眼一閉,不理人了。這不行,因為人們會遠離你,容易招來反感。要是一頭扎進去,拚命解釋,又會招來別人的猜疑,甚至被當作飯後磨牙的趣事。所以張口說話,既要做到保護自己,又要不得罪聽的人,這可真是累。真的沒有辦法可以破除這個嗎?圖
  • 朋友最近告訴我,狗搖尾巴,除了向人示好之外,有時是在求救,她問我知不知道?這一問,倒使我想起兩年前的一段往事。
  • 參加婚禮,有如到劇場看表演。不同的是,在劇場看戲大多沒得吃,而婚宴則備有豐盛的美食。婚宴表演的開場,通常由幾位事業有成或有名望的人輪流上台致辭。圖
  • 讀了一遍小王子,覺得真是部雋永的文學名著。在這本短短的小說中,蘊含著神聖的話語、天真的思考,與人世滄桑溫柔的智慧。有時令人發出會心一笑,有時又教人單純地落淚。無怪它可以成為繼聖經以來,閱讀率最高的文學作品。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 只記得那個衣衫襤褸的長頭髮的女人,拖著一跛一跛的腿,挨個翻著垃圾桶找吃的,他一邊找一邊咧著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說的,我們村老人給我講過的苦命女人。其實提起來,鄉下的人,哪個不覺得自己命苦: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擔不完的驚,受不完的怕。
  • 鳳飛飛的歌聲無疑是台灣近代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她演唱的台灣歌謠作品,為數雖然不多,寥寥數十首,創作年代卻從晚清到近代,風格迥異多元;更重要的是,身為台灣的女兒,面對每一首作品,無論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繹,都展現出歌者對傳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與信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