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簡史

太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5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0日訊】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先生在其著作《導航》中寫道:“大家知道啊,“一朝君子一朝臣”,那是人說的。還不止這些,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過去改朝換代的時候文化馬上就發生變化,服飾的差异也非常的大,都是不同層次上生命自己帶來的,所以中國那個地方的文化或吃、住、穿戴、生活方式,方方面面和其它地區差异都非常的大,因為它是積蓄了許許多多不同體系生命給人類帶來的文化造成的。”

中國的茶文化在不同的朝代其變化也是非常大的。

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中國古書《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云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云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异,堪稱世界之最。中國的飲茶歷史最久遠,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种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中國無愧是茶和茶文化的祖國。

中國的茶文化在歷代几經變遷,對歷史的生疏導致今天許多人不知古人如何飲茶,而且不知道不同朝代的古人飲茶方式也大有不同。現在我簡述一下中國歷代茶文化的發展變遷。首先要知道茶在古代又有“茗”、“荼”等別名,否則可能讀不懂古籍里對茶的描述。

◆神農時代

傳說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那時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注。据考證當時人們還是生嚼茶葉。

◆西周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与其他珍貴產品納貢与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但對當時人們如何服用茶葉不太清楚。有些學者猜測經過夏商兩代后當時人們應是將鮮葉洗淨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東周
《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云“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并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這是茶的食用階段,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后,与飯菜調和一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

云南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習俗,鮮茶葉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晒干或烘干制成餅茶以存放,這是最早的餅茶。飲用時,先將茶餅搗碎放入壺中,注入開水(或沸煮)并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藥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

由于秦統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与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荼”的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說明華中地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藥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三國時期

史書《三國志》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的后代)信佛教后“賜茶荼以代酒”,這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晉書》記“吳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

◆兩晉、南北朝時期

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此時,南方栽种茶樹的規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展,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

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优勢,似已不复存在。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西晉南渡之后,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于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今溫州、宁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

但在這一時期茶的制造和飲用方法上無太大變化。

◆隋

隋文帝患病,遇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于是人們競相采之,茶的飲用開始普及。

◆唐

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茶走向全民。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

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公元8世紀陸羽《茶經》問世,《茶經》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的論述。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茶為“越眾而獨高”,是我國茶葉文化的一大飛躍。

餅茶的制造上也有很大的進步。過去初步加工的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經反复實踐,完善了蒸青制茶(去除茶的青草味稱為“殺青”,“殺青”可分為“蒸青”和“炒青”兩种,現代茶一般都用“炒青”) 。蒸青制餅茶即是將茶的鮮葉蒸后碎制,壓成餅型,餅茶穿孔,貫串烘干,去其青气,但仍苦澀味,唐代于是增加了蒸青后壓榨去汁的工藝,使茶葉苦澀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制茶厂,組織官員研究制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

唐代蒸青作餅已經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時完整的蒸青茶餅制作工序為:采茶、蒸青、搗碎、裝模、拍壓去汁、出模、晾干、穿孔、烘焙、包裝防潮。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從中國帶茶籽茶樹回國。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現專用的茶具。大約有小錘(錘碎茶餅)、小碾子(將茶餅碎片碾成粉)、爐子(沸煮茶粉)、篩子(飲茶時過濾茶渣)等。

炒青自唐代開始出現,但并不流行。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數叢……斯須炒成滿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頃余”之句,說明嫩葉經過炒制而滿室生香,這是至今發現的關于炒青綠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宋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現改變,給飲茶方式帶來深遠的影響。宋初茶葉多制成餅茶,飲用時碾碎,加調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隨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漸重視茶葉原有的色香味,調味品逐漸減少。同時,出現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斷增多,茶類生產由茶餅為主趨向以散茶為主。此時烹飲手續逐漸簡化,傳統的烹飲習慣,正是由宋開始而至明清,出現了巨大變更。

宋代,制茶技術發展很快。新品不斷涌現。北宋年間,做成團片狀的龍鳳團茶(有龍鳳圖型的上層社會專用餅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于此”。

龍鳳團茶的制造工藝,据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干。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開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甌)設宮焙,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鳳團茶有了很大發展。

宋徽宗趙佶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

在蒸青餅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采取蒸后不揉不壓,直接烘干的做法,將蒸青餅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時還出現了對散茶的鑒賞方法和品質要求。

這种變化出現在宋代。《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團茶)。元代王楨在《農書.卷十.百谷譜》中,對當時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詳細記載“采訖,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相比于餅茶,茶葉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夠濃郁的缺點。于是利用干熱發揮茶葉优良香气的炒青技術開始流行。

宋代蔡襄《茶錄》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記載,施岳《步月.茉莉》詞注:“茉莉岭表所產……古人用此花焙茶”。這是加香料茶和花茶的最早記載。

◆元

餅茶和散茶依然同時并存,制茶技術無明顯發展。散茶進一步流行。宋、元期間,茶葉已成為主要出口商品,出口到東南亞等地。

◆明

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詔,廢龍團興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為盛行。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茶),對炒青茶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煎煮為主逐漸向沖泡為主發展。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設茶司馬,專門司茶貿易事。

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趨完善,在《茶錄》、《茶疏》、《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其制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這种工藝与現代炒青綠茶制法非常相似。

除綠茶外黃茶、黑茶、紅茶也開始出現了。花茶技術也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譜》記載,有桂花、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現代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還有白蘭、玳瑁、珠蘭等。

明朝人飲用散茶時喜愛加調味品,大約有牛奶、羊奶、檸檬、糖、桔汁等几十种。

1610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并轉運入歐。16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1618年,皇朝派欽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饋贈茶葉。茶葉開始傳到世界各地。

◆清

餅茶基本消失,在一些少數民族餅茶發展成磚茶。“殺青”技術上“炒青”代替了“蒸青”。清咸丰年間介于綠茶、紅茶之間的青茶誕生,青茶采用先綠茶制法,再紅茶制法而自成一家。

清朝人飲用散茶時口味發生變化,不再加任何調味品(花茶除外),講究清雅怡和,認為細品緩啜,清正、襲人的茶香,甘冽、釅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水,更能領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重在意境,与我國古老的“清淨”傳統思想相吻和,這是茶的清飲之特點。

飲茶器皿講究“以紫砂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气”。

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康熙8年(1669年)印度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万丹運華茶入英。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茶葉150擔,開中國內地茶葉直接銷往英國市場之先聲。茶葉在世界得到廣泛的傳播。茶葉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咖啡、可可)。  

(資料來源:《茶史》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特派自由時報記者胡蕙寧 諾以威爾城堡與釀酒廠幾世紀以來就是一個整體,在滿丘的葡萄園中矗立。(駐歐特派記者胡蕙寧攝)  要說到與台灣的製茶文化精緻度相比,在歐洲要論的就是葡萄酒的「釀酒文化」。
  • 在中國古代,民間一直流傳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說法。這話在學儒之人中頗為流行。因古代的儒學與醫學皆源於上古之道,於是儒生與醫生所承擔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處。
  • 趙奢沒有因為許歷地位低就輕視他,而是謙虛地採納了許歷的建議,所以才能以弱勝強,打敗秦軍。
  • 王豹善於唱歌,淇水附近的人受他的影響,也擅長唱歌。董狐據實書寫史事,不隱瞞作假。
  • 清代這位出身江南書香門第的小女孩──沈善寶,不僅能詩擅畫,甚至能用書畫換取錢財,承擔養家的重任。她不僅是神童,更是才華與擔當兼備的傳奇女生。
  • 明清時期,江南才女如群星閃耀。其中有一位傳奇閨秀席氏女,因擅長畫蘭而以「佩蘭」為號。她不僅能教丈夫寫詩,雙雙結為人間詩侶;而且驚世駭俗,成為「乾隆三大家」之首袁枚最推崇的女弟子。 席佩蘭,本名蕊珠,字韻芬,又號道華。她生於常熟望族,祖上世代為官,亦多文人雅士。她的祖父是大詩人吳偉業的外孫,有詩集四卷;兩位姑姑皆是閨秀詩人,二姑姑席仲田更有兩卷《綠窗小詠》,是家族引以為傲的才女。席佩蘭八九歲時,便熟讀《詩經》,以姑姑們為榜樣,鑽研詩藝,積澱了文思敏捷、辭令嫻雅的才華。
  • 蘇秦用錐刺大腿,提醒自己發憤苦讀;李勣為姊姊煮粥,不小心燒到鬍鬚。
  • 《三國演義》處處蘊含著古人的天機,只是我們有時會忽略那些東西,認為是迷信。劉備的坐騎叫「的盧」,人人都認為他妨主,以為不詳。可是真相卻像是龍馬,可以騰空。關鍵時刻救了劉備一命。
  • 明清之交的江南無錫,既有粱溪回流、蠡湖煙波之風光,也有名流薈萃、詩賦鼎盛之風流。這片吳中繁華之鄉,在閨秀文學盛況空前的時代,也孕育了一位以詩詞傳世的才女——顧貞立。
  • 「天地英靈之氣,不鍾於世之男子,而鍾於婦人。」明清以來,許多文人認同這一論點,重視女子才華,因而這一時期才女大量湧現,才女文學之繁榮,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古人品評明清才女,大多推舉商夫人為冠。這位商夫人,就是名重一時的江南賢媛商景蘭。富庶而風雅的江南大地,才、德、貌俱佳的名媛閨秀數不勝數,商夫人為何能居首位?她又具有怎樣的英靈之氣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