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自然村落的田園生活

張育明

標籤:

【大紀元9月1日訊】[編者按]本文是描述1928年蔣中正領導第二次北伐統一中國后直至1937年盧溝橋事變十年間,中國華北農村在沒有共產党破坏的地區,人民只要沒有兵荒馬亂,既或在原始大自然條件下也都能過上安生、紅火、欣欣向榮的日子。農民的土地都能生長足夠的糧食,讓人民自然調劑達到地方自給自足。附圖系1930年河北省保定地區美籍傳教士羅福瑞女士(Miss Florence Logan)所攝河北大平原長勢喜人一眼看不到邊的麥田景象。(摘自張育明教授著:《血淚年華》3-6頁,宇宙光出版社,1999年)

自然村落的田園生活

張育明

眼下才過芒种三天,這十來天可真是響晴白日,万里無云,整個大地嚴絲合縫地被蔚藍的穹蒼籠罩了起來。站在一個二十三戶人家自然村落的庄頭上,向四面方眺望,哪怕是小伙子、大閨女的好眼力,華北大平原腹地全然是一望無際,沒邊沒沿的金黃麥海。真格是阡陌縱橫、壟溝交錯,塊塊整齊的好庄田啊!

眼下頭來,輕輕撫摸,麥杆株株茁壯,麥穗朵朵生輝,活像出征的壯士,排好隊伍,挺胸昂首地等待著將軍的號令。一眼就能看出來顆顆籽粒長得飽滿舒展勁儿,說明它們都已經享受夠了陽光雨露,但卻仍然貪婪地張開大嘴再多多吸吮些許陽光洒在大地上的乳汁。稍微留點心,彷佛還能听到它們正在咀嚼大自然所賜美味佳肴的聲音,還真有點儿像大簸籮里的春蚕猛吃桑葉之聲,又活像成群結隊肥騰騰的小豬崽在天清气朗的原野里叫著歡儿一樣,倒也著實希罕人。

時有三五支脖頸下有一片紅絨毛,家鄉人俗稱老紅脖的小鳥儿夾雜在家雀群中,它們到處找昆虫活食吃,嘰嘰喳喳雜亂無章的嗚叫聲,鑲嵌著布谷鳥遠近傳來特有的候鳥嗚叫“光棍捉鋤!光棍捉鋤!”提醒人們這可真是夏收農忙季節到了。

在飄浮著几片云的蔚藍天空,偶見三三兩兩的黃鶯翱翔,和家雀不合群的燕子八九成群的在頭頂上飛舞,鐵輪車道上偶有一兩只被割麥農夫惊嚇出來的野兔沒命地奔跑。不管是誰,只要留點心,就能聞到原野里初熟小麥所噴放出來的清香气味,還可听到微風在亭亭玉立翻滾的麥浪中往返漫步的颯颯聲。此情此景真格賞心悅目,促人陶醉,如此沐浴在這樣在自然的真實里,若非親臨其境,誰能體會出其中飽含希望的美善感受,究竟有多么寬厚高深?

每年從過了芒种三五天起,農民家家開鐮收麥,每天東方魚肚白的微茫尚末露面,小黃陀村一百來口人,從七、八十歲的老人,到六、七歲的娃娃,除了月子婆娘和留在家里做三頓飯的婦女外,個個披著大棉襖,頂著清晨的寒气走向麥地,黃昏以后還是穿著它披星戴月地返回家園。用“春寒料峭凍殺人”這句話來形容華北平原腹地的气候,可謂恰如其分。在這個季節火候上,只要一過小晌午,日頭從東南角轉到西南歪,這個正午時刻,雖說是初夏殘余的春暉,那股子熱勁儿和晒勁儿簡直和伏暑不相上下。老庄稼漢們都說這种早晚清冷,晌午曝晒,乍暖還寒的嘎嘎儿天對小麥灌漿碩粒至關緊要。庄稼人說麥粒好比牛羊崽小牲畜,晌午張開大嘴盡多地吸食從陽光傾倒下來的乳汁菜肴,早晚躺在那里咀嚼消化,發肥長個儿。

那個時代的大小村鎮宅旁路邊,池塘四周都被郁郁蔥蔥蒼翠茂盛的樹木所遮蓋,到處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家家都有几棵果木樹,最多的是大棗、桃、杏。每當客人來到,就燒几個大棗,開水泡棗茶接待客人。冀中平原雖無家家泉水,卻有戶戶榆楊。農民很會見縫插針,那個時候的人都遵循“人勤地不懶”的古訓,個個都是起早貪黑,勤奮勞動,滿怀希望過上好日子的信心向前奔波。@(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北京周口店發現與山頂洞人同期古人類化石
北京郊區發現古人類化石
人物春秋﹕堅韌的生命力--賴森賢的故事
載運歡笑與回憶   台糖小火車提振觀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