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秋夢

林渡渡 圖:林渡渡

人氣 2
標籤:

婺源號稱「中國最美的農村」,並不是因為這個而招喚我們前行。臨行前就看了許多有關她的圖片和文章,畫裡那一大片金燦燦的油菜花象亙古的鄉愁一樣牽引著我。

正是金秋時節,正應了那句秋裡尋夢,到婺源尋夢。

從三清山來到婺源,我們趕上最後一班班車。那時三點半以後就沒有去婺源的長途車了。對我們南方人來說真不可思議。一路上山清水綠,公路雖也乾淨平整,但略為顛簸,車也破舊行駛的頗慢。車上許多女孩長得白皙苗條,清秀恬美,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哪。

到了婺源己經晚上八點多了,熱心的司機要為我們找旅店,在車站附近倒有幾家私人開的旅舍,但是大家都嫌有點髒,還是謝絕了好意。三清山婺源還算剛開發不久的,淳樸的民風還保持的很好。人民善良淳樸,幫助別人純粹是發自內心的,並不要你的回報。

婺源之行給了我們一個美麗的開頭,那晚的晚餐亦是極為感人的。在交通賓館對面有個小飯店,和老闆聊天,竟然是福建邵武人,那不也是半個老鄉嗎?瘦小結實很實在的一個人,老闆娘卻是地道的江西人,很面善。我們點了婺源名菜粉蒸魚(有別於湖南的翠竹粉蒸魚),等了頗久才上來,原來這道菜很費功夫,要細切成薄片,抹上粉,又要每片抹粉,再上籠蒸。菜終於上來了,雪白的大盤子裡紅白相間,煞是好看。薄薄的魚片是兩片相連,如同一隻隻染著紅暈的蝴蝶,小心翼翼夾起一隻蝴蝶,真怕他飛了去。嗯,又辣又香,魚肉細膩,鮮嫩。江西的魚沒有污染,真的是清潤無比。其實這個粉蒸魚不是很正宗,但是我們吃得很愉快這就足矣。我記住了這個飯店叫「二輕飯店」,就在紫陽鎮東門汽車站對面。那頓飯,我們花了28元點了三菜一湯,沒有吃完,卻享受了無比的美味和心情。

第二日清晨,我們過了橋去西站本想坐公交車去古民居,後來發現這個想法不太現實。於是兩人就包了一輛摩托車,一天60元,只要有時間,師傅說去哪裡都任我們挑。四十幾的歲數吧,很憨厚善良的村民。包黃包車是每天200元,一來因為人少,二來我更喜歡坐在摩托後面,疾風吹拂的感覺。事後才覺得這個主意真是對。

根據事先擬定的行程我們走的是西線,李坑到江口。

這條線路己經開發的較成熟,公路修得非常平整、寬闊。道路彎彎,陽光下閃亮的流水如同一跳玉帶忽隱忽現,溪水就在公路下面的農田邊,兩岸青草蔥鬱,想起了那句「青青河邊草,悠悠天不老」,心不禁升起幾縷幽思。遠遠望去,青綠的、金黃的田野上點綴著粉牆黛瓦的徽式村屋,掩映在蒼綠的濃陰之下,令人產生了悠悠古意。那時真的想就此下車到河邊去遊玩,但是出門旅行有時是不能隨興而行,所以自駕車是那麼的令人神往。

坐在摩托後面,視野更是比車內廣多了。風勁勁的吹著,我緊緊摀住我的帽子,眼睛瞇成了線,空氣乾淨清冽,幾乎沒有什麼塵土。

拐到一個有點破舊的小村--汪口,為千年古村。四面丘陵連綿,一汪碧水繞村依流。來到俞氏宗祠門前,破舊的清式建築掩飾不住她曾經的氣派和流光溢彩。俞氏宗祠號稱婺源之最,俞氏宗族每年都要在這裡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主要有祭祖仙、猜燈謎、發糖餅、唱大戲等。聽說不肖子孫是沒有資格參與的。

只聽得裡面鑼鼓聲聲,似乎在舉行什麼盛大表演,一打聽原來在舉行祭祖儀式。汪口是個有名的書鄉之地,出了許多達官貴人,宗祠的牆上滿滿的列出輩出的族人官爵職位,不得不歎真乃人傑地靈之地。每逢村裡有人中了舉人什麼的都要在此進行祭祖。要進去瞧得買票,那個緊閉的大門才會為你開放。

門嘎吱一聲開了,隔著天井面對享堂,享堂和兩邊的廊廡間的場地就是觀戲的場所了。只見偌大的場地上擺滿了長條木凳,觀看的人還真不少。陽光從天井裡射下來,塵埃輕舞了千年般的無奈和慵懶。堂上的人從古書裡出來般隨著樂曲聲在眼前走來走去,唱著方外語言。那雕樑畫棟木構架,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依然異常精美,可惜很多木彫殘破不堪去,據說為文革所賜,令人唏噓不已。

也就略坐了會兒就出來了,我果真不懂這些,只一心流連在如水墨山水寫意的畫裡,不知時光溜走多少。千年古街遊客不少,遠望去,一條不長的街道,兩旁的建築日漸敗落,為了保存古跡,不能增建新房舍。但是古街以外已有了不少現代民居,在古舊的畫裡特別刺眼,然而我們有何權利不讓他們選擇方便舒適的新屋。古屋存在許多不便之處,又面臨倒塌的危險,而新居又破壞了景區的美感。奈何?

走出汪口,經過那條石板橋,看著上面晾曬的麥子,我想無論如何生存依然是最重要的。

下一站是小巧流水人家的李坑。此為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里。在村口的古樹下了車,買了門票進村。眼前一亮,卻見明清古民居、古橋、古亭、古樹形成了好一副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兩條溪水貫通村內街巷、九曲十彎,構造合理,家家戶戶浣洗灌溉兩不誤。走在縱橫交錯的青石板上,腳邊就是一條清極的溪水蜿蜒而行。村後是青山,依山傍水,戶戶門前有小橋。有人在淘米洗衣,一如古時。在路中一棵大樹下有一亭,為申明亭,是集會和處罰違犯村規者之處。

無意走進一座高深宅,穿過昏暗的穿堂,踩著咯吱咯吱響的木樓梯,來到閣樓上。沿屋四面有著木雕扶欄,站在那兒可以看到樓下的一切動靜。最吸引我的就是沿街的窗子下的美人靠了。有點象長條靠背扶椅,裸木,雕著花紋,已被歲月的手摸的幽幽發光。第一次聽說美人靠,那麼溫柔而感傷的名字。舊時徽州一帶的居民多商賈,經常在外漂泊,妻子總是一個人在家操持。閒暇時就坐在自家的美人靠上望著窗外的天空,想著心中的愛人,度過漫漫長夜。美人靠可以在家裡,在村口,在橋頭,在一切可以倚望思念的地方,望穿了亂雲飛渡,大雁南歸,卻望不來心上的人。

許多家門前坐著一個老嫗,面前擺著一個小攤,或賣玉米、紅薯,或賣些仿古小玩意:銀鑲小面鏡,戒指,手鐲,鼻煙壺,手爐,銅錢,玉枕等等不一而足。有的還真可愛,我一直對自己說是假的,是假的,不要買,才買了根玉米啃。真香,我就愛吃五穀,可惜超市的玉米似乎都失去了忘了原本的味道。頑皮的孩童滿村裡跑,有時好奇的看看遊人一眼,大多時候還是如你我一樣,玩著永遠不膩的童年的遊戲。只是我們這些所謂的旅遊愛好者來打擾了他們的夢而已,村民早已習慣遊人的騷擾,自做自事。李坑是很富有的村子,然而沒有旅遊業的興起,他們將是非常的貧困。

來到村後的一個小山前,一眼清泉咕嘟咕嘟的冒著,嘗了一口,清甜極了。我灌了一壺的山泉帶走,帶走的不僅是清秋的好夢,還有那隱隱的痛。

下午改向北行,來到思口鎮師傅推薦的飯店吃飯,這是新改建的旅店,很家常的飯菜,吃得很香甜,用大碗吃飯,大盆盛菜。店主和家人都是極為憨實的人,見了我們居然還不好意思。因趕時間我們也不逗留了,吃了飯就走。

這一路可是夠我們受了,大都是沒有完工的細石子路,顛簸的很。對面來一輛車就揚起漫天塵土。在一個上坡地方,車子熄火了,我們來不及下車,我的小腿觸著了尾氣管,只覺一陣發燙也不介意。下得車來一瞧活活好大一個紅燒餅,已經鼓了一個大水泡,看得他心疼,他用唾液給我抹了,說只好到縣城再買燙傷藥了。那個師傅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很過意不去,一個勁說他家有藥,要帶我們去他家取。我們一直說沒事沒事,叫他趕路才安心了點。

終於顛到延村了,這裡被譽為清代莊園,歷來以商賈聞名。村口那一大片油菜花開得人心慌慌,襯著遠處的小白屋似乎行在粉墨山水間。正午的陽光下,一條大犬溜躂而過,我拍下了那動人的一幕。據說最興旺時全村有四座祠堂,百餘棟大宅,若遇上老天作怪,由村頭走到村尾,穿堂入室衣裳乾爽無虞。

看那躍躍奔騰的馬頭牆似乎要帶領著牆壁向前奔騰,越向廣闊的天空,不禁神往已極。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特徵之一。徽州的能工巧匠賦予牆以生動的馬頭形象,使原本靜止的建築如首流動的音樂訴說著悠悠歷史。馬頭牆隨處可見,它是和家族建築群連成一體的,不是孤立的。

延村建築均為清代茶商回鄉所造,跟汪口和李坑在氣勢和風格上差別很大。三雕(木雕、石雕、磚雕)栩栩如生。窗欞門欄等處精雕細鑿,細看可以發現蘊含招財進寶之意。來到一個氣度不凡的宅院內,恰巧一個老者正在向遊客介紹屋內的種種玄機和精妙之處,諸如天井的佈置,窗檁條和天頂樑上那精美絕倫的雕飾,及其曾受過的遭遇。真是受益匪淺,感慨良多。

這兒亦有許多販賣古董的攤子,有的就設在高大幽深的廳堂裡。無意走進一戶人家,兩個老伴在堂屋裡打著瞌睡,消磨漫長的歲月,我們的來臨驚擾了他們。我習慣性的去看那些小玩意,有個銅製手爐,鐫刻著秀雅的花,非常精巧。曾經在書冊上看過,非常的想擁為己有,可是價格不菲,只能忍痛割愛,我不能隨心所欲。卻看到了一個玉石雕琢的玉香囊,中間為鏤空,實在精巧可人,對玉總是有種割捨不下的情愫。不想讓自己後悔就買了,後來有段日子就在裡面塞了團香水球戴在胸前,聞著那淡淡的幽香,就想起了古時,想起了婺源那恍如上古的時光。

思溪離延村很近,有是另一派風格了。村裡盈溢著安寧祥和的氣氛,最喜歡的就是那村子入口處的二孔廊橋了,完全由杉木製成,沒有上漆,樸素無華,多年來的風雨使得她頗為殘破。坐在遮風擋雨的風雨橋內,橋下的清波粼粼。就那麼坐靠在椅子上(這也是美人靠吧?)就很好,樸實貼心,宛如自身的舊衣裳總是讓人感到放心,望著遠處青山如黛,隨你想什麼都沒人驚醒你的清夢。橋上的村民有賣門票的,有賣小吃的,還有的在小寐。我在福建的古村落經常可見殘存的風雨橋,經歷了千百年的風吹雨打依然傲立。我喜歡她,總是輕輕呼喚著她那詩意般的名字,想起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

橋下的河邊有小木舟,一次2元任你劃多久。我們不知要去哪裡,只是任它漂游,兩岸青草依依,想起江南採蓮該也是如此的愜意吧!這是婺源去過的村子裡最喜歡的一個村落。山水相依,互為點綴非常的美麗怡人。

村中亦是許多匪夷所思的雕飾。有的客館在其格扇門上,陽刻96個不同字體的「壽」字組成「百壽圖」,堪稱建築裡的精品;有的窗格刻著十二種名花組成的圖案。有許多人家還有手動壓泵式水龍頭,用力壓幾下,清甜的水就噴了出來。壓啊壓,生命就這樣在一壓一壓中流淌。延村和思溪都很窮,很多孩子上不了學。在一戶人家,那個中年人給我們展示遊客贈送的許多東西,有書筆、衣物等,似乎很自豪。也似乎暗示我們可以給他們送東西,一股悲哀在心裡久久揮不去。

遺憾的是這些村子遠不如李坑的乾淨整潔,相比之下李坑過於粉飾了。而這才是真正的農村,我們來了,帶來了嘈雜和污染,打擾了他們的生活,可是他們又盼著我們的光臨,給他們帶去希望,求學的、生活的希望……

日暮西山,我們回到縣城,挑破水泡,我的腿終於疼痛難忍。望著這紅腫的傷口,我知道我不快的心不是為了它,美景令人消憂,可是那些眼睛,那些企盼和希望的眼時時刺痛了我的心……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哉三清山
食在福建 福州篇
食在福建 莆仙篇
雲南瑣記 仙人遺田白水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