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能源危機對中國國際戰略的教訓

鄭永年

標籤:

【大紀元10月26日訊】能源危機方興未艾,各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中國的負面影響不可說不大。到目前為止,人們還不知道這場危機會以怎樣的結果收場。

就中國來說,不能籠統地來討論這場能源危機。簡單地說,中國的能源危機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塊。內部能源危機表現為電力、煤炭等方面。這些資源方面的短缺主要還是因為內部政治因素的作用,如有關部門過去的決策缺乏對國家能源長遠需求的考量,缺少一個有效資源分配機制等等。

不管怎樣,這些內部因素還是在中國本身的控制範圍之內,通過各方面的努力,有望得到解決。

關鍵問題在於外部危機。這次主要表現在石油上。在毛澤東時代,中國是個封閉國家,在經濟上對外界的需求不大,外界對中國的需求也不大。這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對中國沒有任何影響的主要原因。但是現在的情況大不相同了。改革開放的其中一個主要目標就是與世界接軌。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標誌,中國已經完全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

在和世界融為一體的過程中,中國和世界經濟交往的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早期中國只是希望引入外國資金,利用外資來發展內部經濟是國家政策的主線。但是現在,中國資金開始往外流,已經從資金短缺國家轉變成為資本剩餘國家。

只要有資本的過剩,資本的輸出成為不可避免(不管以哪種方式)。同時中國也發現,隨著和世界的整合,不僅中國的產品越來越依賴於國際市場,而且國內的發展也越來越依賴于國外的資源。石油就是其中一例。

受制於外國利益影響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外國經濟利益進入中國,中國似乎正在失去自己的產業發展自主權。現在的很多產業政策越來越受制於外國經濟利益的影響甚至操縱。很多政策從動議到決策甚至執行,都深深帶有外國利益的影子。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須遵守國際規則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更為主要的,是因為這些外國利益一旦和中國本身的既得利益相結合,便在中國的政治過程中具有了非常巨大的影響力。外國利益在政界、商界和學界都能找到他們忠誠的代理人。

中國的交通運輸業就是很好的一例。從中國本身利益來說,私人汽車本來就不應該成為主導工業。上個世紀70年代幾次石油危機之後,一些國家已經調整交通工業政策,大力提倡公共交通,而控制私人汽車的發展。

這樣做既減少對外在能源的依賴,也對環境有利。可惜的是,今天私人汽車已經成為了中國的主導產業。這裏難道沒有外國經濟利益的影響嗎?國內的石油需求已經是高居不下,私人汽車業的發展只能促使這種需求的飆升。

不過,中國的國際戰略似乎並未能有效地配合國民經濟的這種巨大轉型。就石油來說,中國迄今還沒有建立一種類似於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日本的石油儲備制度。中國也沒有建設自己本身的石油運輸能力,90%左右的石油依賴外國油輪。

中國更沒有維持國際石油運輸路線安全的能力,這尤其表現在麻六甲海峽,絕大多數來自中東和非洲的石油經過麻六甲海峽後才進入中國。如果麻六甲海峽的安全不保,中國幾乎就沒有石油安全。

外交奔波成果有限

國際戰略上所有這些缺失都使得中國內部發展所需要的外部資源輕易地被外在世界所控制。一旦發生不測,中國就處於一個非常被動的“等死”狀況。

還好,這次石油危機的發生和發展或許是一些國外經濟和金融利益集團的操控。但如果一旦中國和一些主要主權國家交惡,中國的外部資源就很容易被切斷,國家也因此可以被圍堵。

前些時候,美國想以反恐為名進入麻六甲海峽維持和平,日本也蠢蠢欲動,當然引起了中國的高度不安。無疑,麻六甲海峽已經成了中國的生命線。

能源危機出現以後,領導層顯示出了高度的關注。最高領導層親自出馬,到處奔波,尋找能源,一時間形成了一股強勁的“能源外交”波。但是效果怎樣呢?不能說沒有成果,但極其有限。

和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關係很能說明這一點。儘管有雙方領導高層的多次會談,中國也在各個方面(如邊界問題)有諸多的讓步,但是俄羅斯並沒有滿足中國的期望。

中國也開始強調自己的石油開發。但這個問題似乎更為複雜。很多事情表明,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導致中國和周邊國家關係的惡化。東海石油開採已經導致了日本的不安。而在南海的石油開採,也必然會引發中國和東南亞一些國家之間的矛盾。

這次能源危機一方面顯示了中國以往國際戰略的不足,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內外環境的變化對中國國際戰略的嚴峻挑戰。很顯然,中國領導層還沒有心態和經驗來調整現成的國際戰略。

要知道,從經濟層面來說,發達國家的國際戰略從來就有兩個重要的部分組成,第一是如何保障外來的資源供應來滿足國內建設的需要,第二是如何保障本國龐大的海外經濟利益。在近代史上,這些因素更是導致了無數次國家間的戰爭和紛爭。

由於中國和外在世界的高度相互依賴性,中國在這兩個方面的需求越來越顯著。但是,無論是保護本國的海外經濟利益還是從海外獲取國內所需要的資源,中國現存的的國際戰略遠遠不能勝任。怎麼辦?這是今後所有中國領導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轉載自《新世紀》網站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鄭永年:中國民主和執政黨能力建設
鄭永年:社會的分化要由民主來糾正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