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

font print 人氣: 7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2月22日訊】前言

(新唐人電視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製作組) 間斷中國古代文化的鴻溝是文革時的“黨文化”。當時的代表性的口號是﹕古代文明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在對“無產階層”勞動人民的這種情感蠱惑下﹐共產黨斷送了人們同古代傳統文化的思想聯繫﹐取代的是意識形態上的專制和對“黨文化”的迷信。

面于此﹐新唐人電視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製作組﹐對中國古代發明的歷史概要做了初步整理﹐製作了這部中國古代發明系列片﹐共9集10部﹐旨在給觀眾一個了解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新的思想空間﹐在5000年傳統文化裡﹐思考﹑探索或尋根。

相信觀眾在審釋中國古代發明的歷史概況後﹐會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也相信未來在此領域有新的開拓。

在線觀看
下載觀看
造紙術

一﹑蔡侯紙

東漢元興元年﹐ 公元105年, 蔡倫把造紙術上奏漢和帝﹐倍得贊賞,并御予使用和普及。公元116年,蔡倫晉封龍亭侯﹐益于蔡倫造紙的智慧﹐人們尊稱蔡倫紙為“蔡侯紙”﹐名留天下。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現湖南省郴州市人。東漢皇宮宦官﹐逝于公元121年。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

自蔡倫起﹐造紙術在原料和工藝方面歷經各朝代不斷變化﹐但蔡倫的造紙原理一直被使用直今。

 

 

二﹑目授心識和甲骨簡帛演繹

經過洪水﹑大陸板塊的漂移變更﹐古埃及﹑羅馬﹑印度和中原的沿河流域相繼出現人類文明。

在距今5千年前﹐上古的三黃五帝時代(約前26世紀-前21世紀初)﹐象形文字已在中原流傳。在出土的陶器和甲骨文中﹐可以發現古人對天象的觀測記載。這是距今4500年前古人對日月和山川的觀測﹐和3000多年前﹐當今世上最早記錄“日蝕”的文字載體。


《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時代﹐記載了黃帝對天象自然﹑人體倫理等問題的各種疑問﹐道士歧伯﹑雷公運用陰陽五行學說進行的說明和解答﹐被奉為中醫易學的經典開篇。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 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 幼而徇齊, 長而敦敏, 成而登天。乃問于天師曰: 余聞上古之人, 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黃帝觀測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制定歷法,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道理。到堯舜治世時﹐百姓攝受教化,敬天畏神﹐自我約束。

傳說當時景星耀天,甘露下降,行人讓路,犬無吠聲,稻生雙穗,夜雨晝晴。

早在文字和書寫媒介處於原始萌芽時期﹐道家陰陽學說已成為人們的生活理念﹐形與神俱﹑口授心傳﹐成為人們彼此交流的方法。據《天工開物》記載﹕「物象精華,乾坤微妙,古傳今而華達夷.使後起含生,目授而心識之.承戴者以何物哉?君與民通,師將弟命,憑藉呫呫口語﹐其與幾何。持寸符握半卷終事詮旨﹐風行而冰釋焉。」

在古人延續著這種古撲明瞭的交流狀態下﹐文字載體從甲骨﹑簡帛到紙張走過了3000多年的歷史歷程。

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葬中,先後出土了竹簡900多根和一幅書寫12萬多字的帛書與五幅精美的彩繪帛畫。


據《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公元前5l6年,老子出函谷關前﹐守將尹喜,見東方紫云聚集,形如万里飛龍,心知老子將至,就派人清掃道路,夾道焚香。老子感其誠意,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后,駕青牛飄然西去。

相隔近2500年﹐老子《道德經》全文上下篇共91章﹐以隸書帛文的形式與世人見面。一時間仿彿老子當年紫氣東來﹐令東西方學者專家嘆為觀止。這也是世上迄今最早的帛書文字載體。


竹簡和縑帛作為書寫媒介﹐在秦漢時期一直被沿用。《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記載了戰國時的名士惠施外出游學,隨身攜帶的書就足足裝滿了五車。《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一石是120斤,意為秦始皇一天要親自批閱120斤竹木簡寫成的官文。

三﹑古代造紙工藝

造紙術在秦漢時代已開始出現﹐1973年在甘肅金關出土了西漢時期使用的麻紙。

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了中國古代造紙的工藝流程﹕斬竹漂塘﹑煮徨足火﹑蕩料入帘﹑覆帘壓紙﹑和透火焙干。


古代手工宣紙工藝師傅﹕
“清明穀雨前後(竹子)砍下來﹐在水塘裡泡壹佰多天﹐就水塘裡一扔。泡完了以後﹐完了撈出來﹐切成斷兒﹐去皮去掉節兒﹐然後擱上生石灰﹐煮﹐一般要煮一星期左右。

煮完了﹐過濾沖洗﹐沖淋﹐搗碎﹐第二次還要蒸煮﹐連蒸代煮﹐這樣就基本乾淨了﹐沖洗﹑沖淋就剩下純纖維。象剛纔說為什么一張張不黏﹐纖維本身黏度就沒有了﹐就跟棉花似的﹐本身就不沾黏﹐

你在上邊拉不壞﹐柔軟性好﹐而且防蟲﹐它什麼也不加﹐沒有可吃的東西﹐一點澱粉﹑雜質都沒有﹐耗子它不解飽﹐它咬它幹什么。過去宮廷裡皇上他害怕﹐御筆御畫來了他也不放心﹐還要往裡攙點中藥。

實際宣紙你保存好了﹐稍微有點潮﹐它不會壞﹐最少200年以上﹐發點黃﹐但不會腐爛﹐現在好多博物館裡的東西好多都是宣紙做的。書﹑畫字全是宣紙。

這是壓紙的架﹐過後用杠杆把裡邊的水基本上壓下來﹐弄干了。這個紙之間它不會沾在一塊兒﹐因為這裡邊用籐做的滑濟﹐等到水壓干後﹐差不多一天一夜後壓干後就挪到這兒。”

四﹑天時巧合佛教東傳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正式設立敦煌郡後﹐下設玉門﹑陽關﹑中部﹑宜禾四個都尉﹐鎮守古塞。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兩名印度僧人將佛家經典送致東漢京城洛陽﹐始建白馬寺。與印刷術一道﹐做為文明傳播載體﹐造紙術不久進入了佛教盛行的時代﹐南北朝。

五﹑造紙術的傳播

公元4世紀開始﹐造紙術傳至東亞﹑南亞﹑中亞地帶遠至非洲。公元12世紀經西亞傳至歐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環境情報學部教授武藤佳恭,是將照相機運用在手機的發明人,他今天在台北演講表示,日本目前正研究將10圓硬幣大小的電力晶體取代舊式的電子連接線,未來資訊家電產品可望不復再見線路亂七八糟情況。
  • 大紀元時報的九評非常大快人心。點到了共產黨的痛處,揭出了中國問題的癥結。九評引導了一些對國恥習以為常的中國人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民族的命運,更推動了那些早已在為消除共產黨這個民族毒瘤奮鬥不息的中國人進行進一步的思考。筆者想借大紀元的一角,略作補遺。本文所提到的中共劣跡,多數已為九抨擊中。同九評的大儒之風相對照的是,筆者的筆鋒更多一點共產黨式的討伐銷煙。對那些被中共的洗腦術重傷的人來說,以毒攻毒,用共產黨發明的官方洗腦語言來做一貼醒腦劑,再吶喊一聲,再點明一下,可能不無幫助。希望拋磚引玉,激發更多的回憶和評論,徹底暴露共產黨的真面目,使它無法再欺世盜名。
  • 台中市前國代鄧鴻吉,本身是位發明家,也是一家科技公司的老闆,幾十年來他心裡頭一直掛念一件事,他在國中時,偷了麵攤老闆娘五十塊錢交補習費,經過十多年來的尋找,為了感恩,他找到當年的麵攤老闆娘,還加倍奉還當年偷的五十元。
  • 「愛國賊」是個新名詞,大概只有兩三年的歷史。這個詞,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是在電腦網絡上。這個詞的發明權,不知究竟屬於誰。可是,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個詞,是因為有人提出要愛國;批評者就寫文章,說愛國的人就是愛國賊。從此以後,愛國似乎就有罪了,就要被討伐、批判、抨擊了。儘管如此,我還是要愛國。我現在是難民,住在美國,但我還是貨真價實的中國人。我還是熱愛自己的國家——中國。為了中國能夠實現民主,我還在繼續奮鬥。
  • 由英國華維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荷蘭Pvaxx材料研發公司和手機生產商摩托羅拉(Motorola)的科學家合作研製。用了五年的時間發明一種多聚塑料,能在土壤中自然分解,用這種塑料製成手機外殼,殼中內含一粒向日葵種子,掩蓋分解時會轉變成能供它生長的養分。
  • 大紀元12月9日訊】(法新社漢城九日電)南韓三星電子已經研發出世界速度最快的繪圖應用電腦記憶體。三星電子說,512百萬位元(MB)的雙倍頻繪圖記憶體(GDDR3),是為繪圖卡及遊戲主機製造商所設計的最先進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三星電子說,這項最新發明的單位容量至少是現今任何繪圖記憶體的二倍,可以讓電腦遊戲影像更有質感。
  • 美聯社12月1日東京報導,日本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了一種裝有微型照像機的高科技設備,可以認出人行道上的白色條紋,識別交通信號燈的顏色,告訴盲人什麼時候過馬路是安全的。
  •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美國通過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快更好地開發和研製各種高新技術產品而保持了自己的經濟優勢。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亞洲國家在高科技的研究和開發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資源,對美國的經濟優勢形成巨大的挑戰。 *亞洲挑戰傳統勞動分工* 在過去半個世紀的絕大部份時期,美國和亞洲在高科技產品的開發和生產過程中基本形成了這樣一種關係,那就是由美國公司發明創造、然後由亞洲國家的公司接手,在批量生產的過程中降低成本,並加以創新和改造。但是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資深研究員亞當﹒賽格爾指出,現在亞洲國家的公司已經不再滿足於它們在新產品開發研製過程中的輔助角色,開始挑戰這種勞動分工的關係。
  • 在漢城訪問的中華民國台灣發明展參展團,昨天晚間在漢城舉行的「漢城國際發明展」,表現相當突出,獲得大會頒發的四個特別獎以及十三個金獎,五個銀獎和四個銅獎。
  • 張詠,字復之,自號乖崖,山東鄄城人。是北宋太宗、真宗兩朝的名臣,清廉正直頗有政聲 ,死後被謚“忠定”。所以他也被人稱為張忠定。創於北宋太宗趙炅淳化年間的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就是張詠鎮守四川時發明的。這裏要講的是張詠少年時拜見睡仙陳摶的故事,載於沈括的《夢溪筆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