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欣赏】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作者:岁寒
font print 人气: 217
【字号】    
   标签: tags:

吴西逸《[双调]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燕。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
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作者简介】

吴西逸,生平事迹不详(隐居、与人少交往,大多不为人知)。后人评其作品“如空谷流泉”。《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四十七首。

【字句浅释】

双调:元曲宫调之一。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曲牌的名字。此曲为“带过曲”,由“雁儿落”(前四句)和“得胜令”(后八句)两只小令衔接起来组成。
解题:吴西逸以此曲交代了自己归隐的原因,描写了闲适、淡雅的归隐生活。读之有如天籁,带着天然纯真之美。
闻杜鹃:传说杜鹃叫声是“不如归去”,因此容易引起游子乡愁或罢官归隐的情绪。
趱:加快行动;快走。
苫:(用东西)遮盖。
肥:这里作动词,施肥。
冷淡:喜爱清静淡泊,没有入世的热情(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同)。
钞:同“抄”,即抄写。

【全曲串讲】

春花里听杜鹃鸟“不如归去”的悲鸣声;秋月下看燕子飞归向南边。
人情淡薄有如天上的浮云;风景随箭飞似的光阴变迁。
离别了城市省下买花的钱,赶快归隐种地养桑的田园。
割下茅草盖起三间大草房,肥料施入插好秧的几顷田。
在床边上,放一本清静淡泊的陶渊明小传。
在窗前,抄写几联词意清新的杜甫诗篇。

【言外之意】

没有典故和华艳文词,只用白话口语作白描,浅近平易、自然流畅;加之巧妙的比兴、淋漓尽致的铺排,确如后人评价的“如空谷流泉”一样带着天籁似的天然纯真之美。

此曲作者在这里描述的隐居生活是闲适而又充实的:自己盖草房、种田施肥、种桑养蚕;农事之余则读书写诗、风雅自娱;学习陶渊明,培养自己清静淡泊之志;学习杜甫,写出词意清新的诗篇。这和过去官场相比,真是天上人间啊!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与唐诗、宋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元曲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语言活泼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而且在音乐美方面似乎更胜一筹。因此读过唐诗宋词的读者初读元曲时往往感到新鲜,常常破颜一笑,甚至捧腹不止。
  • 世间人心险恶,人海风波浊浪翻滚;世人对未来的奢望,乃至已在手中的荣华富贵,实质上与南柯一梦没有两样。但真能参破这白日梦的又有几人呢?
  • 这条形神俱备的大鱼,正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作者自负有天大的本事,承担非常的大任就像这条大鱼把一座仙山放在背上轻轻的驮着一样。
  • 一场骤雨过后,作者眼中看到一片生机。荷花经过骤雨的洗礼,越发婷婷玉立,荷叶更显清新本色。人生不过百年,几乎人人都在劳苦奔波,陷在名利物欲的之中,错过了多少人间景色。
  • 在元曲领域,最有趣的作家组合莫过于“酸甜乐府”。一个喜食酸而号酸斋,一个好甜食而号甜斋,恰巧又都擅长散曲创作,因而后人习惯将二人合称。多姿多彩的元曲,就这样增添了几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古人常用饮食味道评论文学作品,那么元曲属于哪一种味道呢?《录鬼簿》将其比作“蛤蜊味”,形容元曲轻灵活泼、自然不造作的风格。《曲论》则概括为“蒜酪味”,一股辛辣刺鼻而又香甜醇厚的混合风味,瞬间扑面而来。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1]说的是元代后期两位以散曲留芳后世的大作家,“乔”即乔吉,“张”便是张可久了。
  • 元代文人,不乏风流倜傥、博学多才之辈,乔吉却是难得的“才貌双全”的翩翩才俊。《录鬼簿》中赞他“美容仪,能词章”。而翻遍整部书,几乎再无人因颜值得到类似的评价。
  • 元曲四大家关、马、白、郑,其中郑光祖是后起之秀,唯一一位元杂剧后期的代表作家。元曲的发展,也有个自盛而衰的过程,总体上来说,元朝初期的作家成就要高于后期,因此四大家的人选也多集中在早期文人。不过郑光祖一点不比前辈逊色,几乎要抢了元人之最关汉卿的地位。
  • 元代文人,除少数名臣作过散曲外,大抵是布衣、府吏之类。而元初有位文人,自是名门贵公子,更有在朝堂平步青云的捷径。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名流,却自甘“沉沦”,终生不入仕途,还投身秦楼楚馆,陶醉诗酒风月。不过元代文坛有幸,他留下了大量词曲和传世杂剧,最终名列元曲四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