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線桿變成共鳴飽滿的古琴!

人氣 23
標籤:

【大紀元3月19日訊】 自由時報記者康俐雯╱台北報導
 杉木老電桿也成變成共鳴飽滿的傳世古琴!古琴演奏者程惠德以老舊回收杉木動手研究古琴製作技術,且帶動基隆外木山社區的社造發展,讓該社區的民眾透過古琴講座共享古琴彈奏之樂,也進一步了解古琴的製作過程。

 程惠德表示,目前台灣大專院校的傳統音樂系,古琴來源多數購自中國,品質參差不齊。未來程惠德希望能夠小量生產,建立產銷制度,同步解決需求及損壞修補問題。

 去年古琴藝術繼崑曲之後被選為世界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的代表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程惠德以電桿木製作古琴的機緣可追溯至小學時期。他憶道,小時候每逢颱風襲台就會跑到家附近的外木山海邊,站在山崖上觀賞滔天巨浪,耳邊不時響起浪濤聲,那時為了安全一手緊緊抱著身旁電線桿的他,總是以為龍吟虎嘯般的聲響是自電線桿發出的。

 學琴的他,猶記得初學之始所用的琴都是中國製的廉價揚州琴,觸感及音色極差,與老師家有的兩張老琴音色飽滿全然不同,更加深了他鑽研製琴的信念。

十五、六年前,因工作往返基隆苗栗,途中見到台電自山上汰換後堆積如山的木電桿,讓學琴的他心想要是能將這些木頭拿來做琴,肯定是相當出色的樂器。但當時苦無管道可以取得而作罷。直到去年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他才將以電桿木製琴的夢想付諸實現。

 程惠德說,電桿木是老杉木,表面上塗了一層黑黑的焦煤油,保護木頭內部的本質不為風吹日曬影響,因此以此製琴「共鳴」特別好。去年三月台電苗栗營業處提供了製琴所需的電桿木,經過他一再的試驗與調整,終於製作出第一張電桿木古琴。

不過製作一張琴需要一年的時間,現在雖有技術及大型鋸木機具,但產量並不多,他希望未來能將這項製琴與損修補的技術,繼續推廣,讓台灣的古琴也能傳承保存。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欄】傅國涌﹕張思之——中國律師界的良心
古戰場 柏壁關的傳說
宜興西溪遺址顯示太湖流域先民生存狀況
歷史古蹟﹕古琴台,三游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