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新英國病”誰之過?

標籤:

【大紀元5月26日訊】(BBC記者蘇平)上星期談到去超市,今天不妨看看手推車裡必不可少的兩樣東西:酒水和食品。

幾天前,首相布萊爾說,酗酒正在迅速變成”新英國病”。據統計,週末晚上醫院急診部處理的病例之中,70%都與飲酒有關;醉酒滋事的犯罪率較前幾年相比有所上升;據估計,現在每2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酒鬼”;12到15歲的少年中alcopops(含酒精的軟飲料)的消費量過去幾年迅速增加。

另一方面,大約每四個男人、每五個女人中就有一人患肥胖症。食品標準署說,過去十年間,六歲兒童患肥胖症的增加了一倍,十五歲青年患肥胖症的增加了三倍。專家警告,如果不採取措施,下一代英國人中40%都有可能患肥胖症。

酗酒正在成為”新英國病”,肥胖早就是眾人皆知的”定時炸彈”。酒精和食品一時間彷彿成了威脅公共健康的”另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

是廠家不停地以更方便的垃圾食品、更稀罕的酒精飲料引誘我們?是商家沒有促銷健康食品、新鮮果汁?是璀璨的明星們推波助瀾?是政府沒有採取足夠的措施?還是爸爸、媽媽們無知無能?學校的食堂是否也有責任?

吃喝本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但也是牽涉到社會各方面的大問題,出了毛病時,懷疑一切容易,查清元兇卻很難。現在這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大辯論,每人都指著對方的鼻子不依不饒,唯獨廣告受到了眾人一致的口誅筆伐。

照吃不誤

對食品和酒精的廣告管理,目前英國的做法是政府指導與行業自律相結合。原則確實存在,但如何執行靠的是廠家自覺自願。因此,廣告、特別是針對兒童的廣告也就經常被提到道義的高度加以評判。

今年三月,100多家健康和消費者組織一致呼籲政府立法禁止垃圾食品(也就是高糖、高鹽、高脂的食品)廣告。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也曾請求政府立法管理垃圾食品行業,同時特別指出,垃圾食品廣告最”可惡”的做法就是請明星促銷,因為這對兒童影響最大。父母們對此頗有同感,說電視廣告夜以繼日地狂轟濫炸,他們絮絮叨叨地說上一百遍,也比不上大明星萊因克爾一句”味道好極了”。

不上班,就有機會在家裡看白天播的兒童電視節目。節目間隙除了為數不多的幾個玩具廣告外,全是糖果、飲料、零食和加糖的早餐麥片,再就是麥當勞、漢堡王、肯德基等快餐店。食品標準署說,英國廠商每年花在推銷垃圾食品上的廣告經費高達2億8千5百萬英鎊。

廠家捨得斥巨資,證明廣告肯定有效。但廠家卻以瑞典為例,試圖證明不管做不做廣告,對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人們還是照吃不誤。瑞典全盤禁止針對兒童推銷的廣告已經有10多年的歷史,但兒童的飲食習慣並沒有明顯的變化。

令人欣慰的是,酒精類飲料的廣告並不像食品廣告一樣鋪天蓋地,針對青少年專門設計的更是罕見。但一些廠家借”創新”之名逃避遵守行業守則的做法令慈善組織特別反感。比如說,把飲料桶做成管狀,一旦拿起來,就不能再放下,必須一氣喝完;最令家長不滿意的則是一些廣告中把喝酒與陽剛、性感、享樂聯繫在一起、變相推銷喝酒之”酷”。

但是,禁止廣告是唯一的出路嗎?經過10多年的奮鬥,美國早就禁止了香煙廣告,一些城市更禁止在公共場所抽煙。但是,躲在廁所、街頭抽煙的煙民仍然不在少數。垃圾食品、酗酒和抽煙一樣,都是健康的大敵,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果說有人不知道這一點,很難讓人相信。再說了,從來也沒有見過哪條廣告告訴人必須一頓吃20個漢堡包。

人民戰爭

記得上個世紀,吸鴉片的中國人曾被譏諷為東亞病夫,因為,國民的體魄多多少少也代表著國家的興衰和精神面貌。酗酒、肥胖事關公共健康,解決問題靠的是社會各界協調一致、共同努力,靠的是大規模圍剿掃蕩一般的全民戰爭。

現在這場對廣告的口誅筆伐,我看不過是因為廣告是”實權”最小的一方,是最容易攻擊的小小替罪羊而已。一葉障目必將妨礙找到真正的禍首,辯論廣告的影響固然有用,但卻不足以解決問題,各個方面更不應該以此作為推遲行動的擋箭牌。

今年一月,食品標準署所做的一項調查結果顯得非常合乎常理。調查發現,大多數英國人其實都認為,改善兒童飲食習慣首先應該是父母的責任,然後依次是學校、廠商和廣告。

下班後,身心疲憊,烤個比薩餅聊作晚餐。又給兒子一頓”垃圾食品”,心中頗有一點自責。手裡舉著一桶啤酒的老公站在一旁說,適可而止,應無大礙。聽來頗有一番中庸哲學的味道。(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七大工業國敦促所有產油國增產石油
英報指瑪丹娜遭恐怖份子威脅取消以演唱會
澳洲國會議員攜情人出遊引起震動
英藝術家研發聲波鏡 讓英法人民能隔海對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