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大石刻弥勒坐像─乐山大佛

意文
font print 人气: 2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14日讯】在世界各地石窟佛像中,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它是8世纪时人们依凌云山岩上雕凿出来的,是世界第一大石刻弥勒佛坐像。因其直接在山体上雕刻而成,故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壮观景象。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1996年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V)(VI)、N(IV),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列。

一次,乐山大佛的开创者海通和尚路经嘉州前往凌云山寺,看到崖下怒涛咆哮,常常发生舟随浪去、人迹无还的悲惨灾祸,然而此处又是连接蜀、吴、楚三地的唯一水道。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值洪水季节,水势更为汹猛,过往船只常常触壁,人船皆没。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来想借佛力镇水。于是,他开始云游各地,所到之处,他向人讲述造佛功德的种种好处。不辞劳苦的奔波,化缘集资,物色匠师。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段插曲,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

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在海通和尚的主持下,实地勘测,考察了山体岩石的高度、厚度、水流、远山近水造成的空间环境等,经过设计,选定了造像的位置。开始凿建大佛的工程,由于工程浩大,已耗资万金的大佛工程未竟,海通和尚就去世了,建造工程于是停止。11年以后,任职为剑南节度使的章仇兼琼,捐资20万元钱,接济造佛经费,于是又继续筑造工程。这一耗资巨大的工程,得到唐玄宗的支持,“诏赐麻盐之税,实资修营”,投入很大的经费。但由于章仇兼琼升迁而离职,工程又再度停顿。

直到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韦皋任剑南节度使,征集工匠,继续开凿工程,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经过15年千万个匠师的辛勤劳动,使庞大建佛工程完竣。当时大佛贴金彩绘,光艳夺目,宛如一佛自天而降。巍巍大佛,展现在人们面前。佛体与周围自然环境形成对比,庄严神圣,给人威严、庄重、可亲、可敬之感。为了保护佛像,又依山势造出一座7层13重檐的阁楼,将大佛覆盖于其中。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的建造。大佛完工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西元 803年),距离公元845年的唐武宗李炎的毁佛运动有四十二年之遥。在这样一段相对稳定繁荣的社会大环境下,前后经历四代皇帝,乐山大佛才得以历九十年艰巨施工不辍终于完成。

大佛造型庄严,人们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见到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他的部位结构则不甚了解。其实当时建造设计巧妙,排水设施隐而不见,对保护大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设计排水沟,正胸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说明古人的建筑技术的巧意与智慧。据专家们考证,大佛阁独到的排水体系对大佛的防水渗透、冲刷、防风化和通风、排湿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佛阁庇护大佛数百年,也许早已成一石堆了。它历经千年风霜,仍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静观人间的沧海桑田。

大佛临江端坐,雍容大度,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大佛坐东向西,通高71米。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高度可并立二人。脚背宽达8.5米,可坐百余人。大佛头的螺髻上面,也可以容纳10多人围坐。双足相距10丈远,两个人接卧也不及大佛的一个脚趾长,一个人站立脚旁也未能高出脚面。足见大佛之巨。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釐米的窟窿,说明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的,而是用木柱作基础结构,再涂以锤灰雕塑而成。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成品字形的木头,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柱衬之,外饰锤灰而塑成。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到达大佛的底部。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着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在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事实上则以石块逐个雕琢嵌就而成的。

各时代佛像雕刻艺术品的鉴别,主要是从其面相、花纹、服饰等方面加以观察,乐山大佛的造像手法简练,佛像全身比例匀称,造型饱满壮硕,姿态庄严静穆,气势雄伟。在建造过程中是严格按佛教《造像度量经》上有关尺寸进行施工的,乐山大佛以全身为一百二十分,作为施工时按比例放大的依据,充分体现出唐代造像的典型风格。

另外,一切佛像从其形体、容貌来说,基本相同。要想区别各种不同名称的佛像,只有从其“手印”来辨别。乐山大佛不作任何手印,仅双手抚于膝上,这种造形十分少见。根据考证推论,开初并非如此,可能右手毁于兵灾后,在历次维修时要修护手印复原难度较大,故呈今天的双手抚膝状──可从乐山大佛右手腕处有一方台遗迹窥见一般。

历千年沧桑的乐山大佛由于受风吹、酸雨、水渍、江水冲击和游人日增的影响,又建在本身强度不高的红砂岩上,发髻脱落,色泽斑斑,鼻梁发黑,佛容日渐黯淡,佛体表面模糊,甚至出现岩体剥离现像。头顶螺髻处有裂缝和脱块,佛身岩体裂隙,地处亚热带湿润区,佛身岩石长期受到大气降水和山体渗透水侵蚀,积水滞留大佛胸腹部,致使岩石强度降低,造成佛体植物生长,霉菌滋生,风化加剧。军阀混战时期在大佛身上留下的枪炮弹痕,加上受现代酸雨环境污染。凡此种种,建于唐开元初的天下第一大佛如今只是气势尚存,但已伤痕累累了。据史料记载,乐山大佛历代均有过维修,而最后一次,仅近10年。近年又见整修大佛工程,从生态、自然、人文、文物等方面对大佛进行综合整治和保护。

在一千多年前,古代工匠和艺术家,用简单的工具造出如此巨大雄伟的雕像,足以体现出他们伟大的天才和气魄,显示了古人高超的雕刻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市城东,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的凌云山上, 为凌云山临江的整片石壁,全靠人力开凿凹进石刻而成的坐佛像,高71米,头高14.7米,耳长6.72米,鼻长5.3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脚背宽9米、长11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佛像。
  • 舍维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城堡古迹,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家庭住宅。这座城堡座落在法国中部罗亚尔河岸的一个美丽山谷中,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展示着过去法国家庭生活的样貌。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 圣约翰大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外观和双排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无疑问是晚期哥特式建筑。教堂长377英尺,宽203英尺,白色抛光外墙上装饰着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户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飞扶壁。飞扶壁上妆点超过95位十九世纪荷兰人物。一旁简约的红砖罗马式塔楼与哥特式装饰风格的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 富维耶圣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与巴黎圣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样,都是为了遏止社会主义公社的发展而建造,标志着回归宗教与传统。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能成为精神生活和学习中心,以培养智慧、文化和修养等领域为宗旨。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涵盖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图书馆、学校和医院,还有西班牙王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 16、17世纪的袖珍肖像画主要装在吊坠的项链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礼物、爱情象征或是纪念出生或死亡的纪念品。到了18世纪,袖珍画因应珠宝而生,出现在项链垂饰或镶嵌在戒指或手镯中。期间许多来自欧洲的袖珍画画家来到美国为新共和国的公民作画。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袖珍画的需求迅速增长,在美国市场风靡了很长一段时间。
  • 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门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是该议会大厦特色。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与其它州的议会建筑类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个城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