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貪污案演變成政治風波始未(三)

廉政公署的變革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7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思婷香港報導)廉政公署在三十年前成立,宗旨是肅貪倡廉,有高度獨立性,只須向最高首長(回歸前為港督,回歸後為行政長官)負責,不受制於也不隸屬於任何政府部門,職員都要脫離政府架構,以免影響調查的公正性及避免官官相衛之嫌。

回歸前後的廉署很不一樣,港英年代港督定期與廉署高層開會,充份掌握廉署調查的敏感案件和人物,對個別重要案件會親自決定是否進行調查。當時港督對廉署的運作及調查工作瞭如指掌,掌握調查的決定權。可是行政長官董建華卻甚少過問廉署的事務,對廉署今次搜查報館的行動也後知後覺。

廉署的最高領導人是「廉政專員」,回歸以前,他們的任期平均五年,但回歸七年內,行政長官董建華打破廉署獨特的任用「廉政專員」的傳統,廉署四易其主,頻繁的人事調動,嚴重打擊士氣。

*獨立性被破瓌

回歸後,首位「廉政專員」是任關佩英,她於九九年主理起訴全國政協委員、經營《星島日報》及英文《虎報》的「星島集團」前老闆胡仙,涉嫌虛報報紙的發行量,欺騙廣告客戶。不久,任關佩英被外調食環署,跟著就退休了。而律政司司長梁愛詩以「新聞自由」為由,推翻廉署起訴。之後,黎年接任「廉政專員」,三年後又易主,由現任保安局局長李少光接任,才一年多的光景,原海關關長黃鴻超擔任專員職位。任太、黎年和李少光的任期最長三年,最短只有一年許。

此外,除創立廉署的姬達爵士外,每任「廉政專員」都以擔任此職為仕途的終點,卸任後便退休。這個特點讓專員無從利用這個無尚權威的職位作為晉身高官的踏腳石;同時,專員不需要顧慮太多,便能夠更加獨立地進行調查。

然而,回歸後卻打破此傳統,任太外調食環署;黎年重投政務官隊伍,升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常務秘書長;李少光執掌保安局;而黃鴻超只有四十六歲,正當精壯之年。

一般人士擔心,董建華此舉既動搖又打擊廉署的獨立性,進而達到將廉署變成蓋世太保般的超級統治工具的目的。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香港輿論憂心廉政署搜查報館妨礙採訪自由
香港學者批廉政署妨礙新聞自由
港廉署搜查八家報館 媒體強烈抗議
報評會指廉署搜報館屬過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