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遠東政策陷入困境

標籤:

【大紀元9月7日訊】(亞洲時報記者Sergei Blagov 9月7日報導)莫斯科 — 為了推動自己在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能源豐富的中亞地區的政策,俄羅斯加入了一個純中亞組織-中亞合作組織(CACO)。不過,莫斯科此舉是在其亞洲政策受挫(主要是與日本的領土爭端升級和與中國的能源談判破裂導致中國極度失望和不滿)的背景之下發生的。

CACO由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四個中亞國家組成,這個建立於三年前的經濟集團已經正式批准俄羅斯成為它們中的一員。就在接納俄羅斯之前,四個CACO成員國剛與日本簽署了一個合作協定。四國外長在會晤日本外相川口順子時同意按照一個新的中亞-日本協定加強各方的政治和經濟合作。川口表示這樣日本就不會在地區問題上置身度外。

從地緣政治來看,四個CACO成員國夾在俄中兩大國之間,當然美國近年來也開始向這個戰略要地滲透。不過人們認為日本與四個成員國達成的新框架協定就是制衡俄羅斯和中國在歐亞影響力的一個舉動。

上周,日本首相小泉乘巡視船從海上視察了與俄羅斯存在爭議的北方四島,引起了莫斯科的極大不滿。當小泉9月2日宣佈要巡視被俄羅斯佔有(日本稱屬於自己)的齒舞、色丹、擇捉、國後四島後,俄羅斯駐日大使洛休科夫就立即發表聲明,稱小泉這種“沒有建設性”的行為非但無助於解決爭端,反而會帶來新的問題。

東京一直堅持把解決領土爭端作為雙邊對話中心議題,而俄羅斯更注重討論雙邊經濟合作,尤其是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開發問題。

小泉上周在北方四島問題上的動作尤其令俄羅斯不滿,因為就在不久前莫斯科才決定拋棄北京一直在力爭的通向中國東北部大慶油田的管道方案,而決定修建一條從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通往靠近日本的太平洋港口納霍德卡的石油管道,從而確保俄羅斯對日石油出口。

為了爭取到這條管道路線,東京許諾注入大筆資金以開發俄羅斯的油田。今年三月,俄羅斯否決了日本提議的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工程,但贊同修建據估計將耗資162億美元、長達4200米的泰舍特-納霍德卡管道。據俄羅斯媒體報道,為了贏得這一工程,日本不但許諾投資140億美元用於修建管道,還表示將投資80億美元於庫頁島1號、2號石油和天然氣工程。

莫斯科似乎更青睞修建通往日本的管道,這不僅是因為日本的經濟誘惑,也因為俄羅斯不願意僅僅依賴一個買家-選擇通往中國的管道就會出現這種局面。

迄今為止中國官員一直避免批評莫斯科優先考慮日本的決定。俄羅斯向中國的正式解釋是,建立一條通往中國的管道已包括在俄羅斯到2020年為止的能源開發戰略中。北京表面上看來接受了俄羅斯的解釋。但終止安加爾斯克-大慶工程可能被北京視為背叛,因為中俄雙方已就該工程談判了數年之久,本來有望在2005年瓜熟蒂落,達成協定。

如果這一協定達成,中國每年就可從俄羅斯進口3000萬噸石油,這相當於中國目前石油進口的1/4左右。這個損失對試圖繞過美國控制的海上航線、通過地面管道進口石油的中國來說無疑將是刻骨銘心的。

俄中石油管道工程談判的破裂似乎部分應該歸咎於俄最大石油生產商尤科斯的沒落。一直贊同中國線路的尤科斯由於被控逃稅數十億美元目前面臨被廉價出售的命運。如果那樣它就只能宣佈破產。

俄羅斯今年上半年成為了中國第五大供油商,占中國總進口量的8.5%。今年4月,俄羅斯國營鐵路公司(RZD)同意加倍運輸出口到中國的原油-由去年的6萬桶/天增至今年的13.02萬桶/天。今年2月,俄羅斯總統普京還曾表示支援RZD加大通過鐵路向中國出口石油的計劃。RZD曾表示對華石油鐵路運輸可高達60萬桶/天。

難怪北京一直試圖讓克裏姆林宮做出鐵路運輸不會中斷的保證。俄羅斯官員透露,中國最近同意支付俄羅斯鐵路運輸費,以確保即使在受到打擊的尤科斯宣告瓦解後仍然可以繼續進口該公司石油。

俄總理弗拉德科夫8月28日重申,俄將信守對中國的石油出口承諾。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援引弗拉德科夫的話說:“俄羅斯的石油產品將一如既往地流向中國。”為了給俄中能源合作某種額外的推動,俄羅斯工業與能源部長赫裏斯堅科8月25-26日率團訪問了北京,他許諾俄對華能源出口在2006年將增至860萬噸,並補充說到2010年可達1500萬噸。

俄羅斯曾承諾到2006年將對華石油出口增至1500噸萬,現在看來,這一諾言要推遲4年才能兌現。緊隨著安加爾斯克-大慶工程談判破裂後,這種推遲只會使俄羅斯在中國眼中的形象更惡劣。

因此,由於日本在北方四島問題上的施壓和中國對俄羅斯能源供應的強烈不滿,俄羅斯的遠東政策現在似乎陷入僵局。目前還不清楚俄羅斯通過與其自認為的歐亞後院CACO結盟能否帶它走出在東亞的地緣政治困境。(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歐洲傳媒評論俄羅斯學校人質事件
俄人質慘劇 殺童以牙還牙
瑪丹娜為俄國人質事件死者獻唱
羅馬十五萬人上街頭哀悼俄羅斯罹難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