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政策改善台、日嬰兒死亡率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三十日電)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梁其姿研究發現,當年日據時代逐步引進的殖民醫學和西式衛生制度,對華人社會有深遠的影響,也降低了日本在台居民和台灣嬰兒的死亡率。不過梁其姿從36年的台灣嬰兒死亡率低於日本嬰兒來觀察,當時對「傳統產婆的污名化」指控確實過於簡化。

由於衛生制度涉及醫學、政治、社會、文化等問題,衛生史研究須結合不同學科的學者分工探討這個問題的不同面向,因此中研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與歷史語言研究所合聘研究員梁其姿結合國內外史學者、社會學者、公衛學者共同進行一項集體研究計畫。

這項跨領域的研究 (華人社會的衛生史─從傳統到現代)在中研院是開創性的研究計畫,前三年 (91年到93年)是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她表示,透過殖民統治進入華人社會的西方醫學知識與衛生制度並沒有很快的產生想像中或預期的成果,雖然流行病的快速控制是有影響,但卻沒有那麼直接。

梁其姿指出,殖民醫學或西式衛生制度所帶來的文化上的轉變,對華人社會有深遠的影響,直到後殖民時代。而華人社會面對現代西方醫學與衛生制度的進入,一方面懷疑抗拒,一方面又充滿憧憬,華人社會建立現代醫學或衛生制度是不離傳統的現代化過程,而且這個過程至今仍未結束。

她舉例,日據時代日本人對台灣新生兒死亡率歸因於不衛生的、無知的「產婆」所致,因此在二十世紀初逐漸引進現代助產士,不過這項指控實在過於簡化,因為從1906年到1942年間台灣的新生兒死亡率維持在千分之二十到四十之間,但日本新生兒死亡率卻在千分之四十到六十之間,確實很罕見。不過0到1歲的嬰兒死亡率穩定下降,並且上下起伏的趨勢到了1950年代以後才逐漸消失。

有趣的是,20世紀初日本也接受西方的公共衛生政策,並逐步移到台灣來,基於在台灣的日本人都是管理階層,因此很快接受觀念,改善了日本在台居民與嬰兒的健康狀況,甚至大幅強過在日本出生的嬰兒,從1906年到1943年間,日本出生的嬰兒死亡率從千分之160降到千分之90;在台灣出生的日本嬰兒死亡率從千分之170 降到千分之40;台灣嬰兒死亡率從千分之160下降到千分之120之間即可驗證。

相關新聞
陳水扁:中國愛滋病暴增 台灣應加入世衛
肥皂、清潔劑殘留 污染水源
金錢能換來多少幸福?研究發現有不同答案
Costco金條熱賣 美國人出售黃金時稅率如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