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報:台灣問題仍是中共五中全會關切議題

【大紀元10月8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八日電)為期四天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今天展開,研討「十一五」規劃建議是五中全會重頭戲,其核心主軸就是中央如何因應挑戰,化解危機,謀劃未來五年的發展對策,其中妥善處理台灣問題,避免擦槍走火,仍與中共「十一五」計畫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香港文匯報今天披露,中國有關部門在為「十一五」規劃起草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四大風險,其中之一大風險即為台灣問題。

報告稱,「十一五」時期,中國將處在發展模式轉型、體制深層次轉軌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關鍵時期。在這樣一個劇烈變革的時期,不僅過去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會顯現出來,而且還會出現新的矛盾和不穩定因素,並與原有的矛盾相互交織在一起,使經濟社會的系統性風險加大、脆弱性加劇。

報告認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四方面主要風險:

一是台灣問題引發的區域衝突或國際衝突。報告稱,隨著大陸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和大陸在國際上地位的日益提高,台獨勢力感到獨立的機會將越來越渺茫,二0一0年前,可能有兩次機會,一是二00六年計劃舉行的「公投」,二是利用二00八年大陸承辦奧運會藉機宣佈獨立。在維持台海穩定方面,儘管美國和中國具有共同的利益,也有一定的共識,但在維持台海現狀這個均衡點上非常脆弱,這是台灣問題的關鍵所在。

二是金融體制可能引發的金融動盪和社會不穩定。報告說,金融風險主要是銀行業的風險,特別是國有銀行的風險。「十一五」期間,上述風險轉變成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但從動態角度看,卻蘊含著嚴重的不穩定因素,重大失誤或會導致危機。

三是社會收入差別拉大和失業加劇造成的社會衝突。報告認為,一是城鄉居民實際收入不斷拉大造成民心浮動,易引發社會危機。農村勞動力轉移得不到妥善處理會引起過激行為,對社會穩定和經濟健康發展不利。二是受收入分配格局影響,「十一五」時期形成一個很大的消費群體的可能性不大,形成一個消費高潮的局面也比較困難。三是失業率居高不下,弱勢群體不斷增大。四是潛在的公共安全風險會影響經濟增長、政府形象和社會穩定。

四是重大戰略性資源短缺成為經濟發展瓶頸和國際衝突的根源。水、電、油、礦產等資源短缺對經濟的約束進一步強化。到二0一0年,中國大陸四十五種主要礦產能夠滿足國內需要的僅為二十三種。中國和平崛起的最大變數很可能是國際上為爭奪資源所發生的摩擦。

相關新聞
中共成立「十一五」小組 溫家寶擔綱
呂秀蓮:和促法草案恐有侵犯總統權力嫌疑
港媒: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揭開整治諸侯序幕
台陸委會:和促法若通過  政局嚴重動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