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對症 調整健康好體質

人氣 53
標籤:

【大紀元2月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潘玫均/文 食譜示範/林秋香)在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藥膳食品自古以來占有重要地位,早從春秋戰國時代著名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對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已有系統的闡述,為後世藥膳理論和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除了王宮貴族注重食補養生之外,一般人也懂得以吃補身;而近幾年,在養生風潮的帶領下,現代民眾開始注重醫食同源及預防的觀念,藉由日常飲食補充身體需要的養分,食補成為流行的家常養生之道。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吳明珠表示,食補就是透過調整平常飲食的種類和方式,以達到維護健康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所以,食補可包含兩方面,一是補養虛衰之體,二是補充人體缺乏的某些營養成分,達到袪病延年、養生益壽的目的。

 不過,要強身可不能亂補,吳明珠表示,依中醫理論,人體的體質主要分為寒性體質(適合溫熱性食物)、熱性體質(適合寒涼性食物)、實性體質(適合寒涼性食物)和虛性體質(適合滋補性食物),而食物的屬性與人類的體質一樣,也有寒熱溫涼的不同。人們可藉由「寒性體質用熱性食物以熱之,熱性體質用寒性食物以寒之」的理論,按照辨證進補的原則,因人、因時、因病而異,像是熱體、熱病宜多食寒涼性食物,寒體、寒病者就要多食溫熱性食物,只有這樣的食補才能相「宜」,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達到中和的養生之道。

所以說,食補之前最好先了解自己的體質,不妨先做做以下的小測驗,看看你是屬於哪一種體質,再找出醫師調配適合自己體質的藥膳煲湯、茶飲,為新的一年養精蓄銳,過個身強體健又水噹噹的好年!

寒虛型

補血強筋湯

材料:淮山5錢、枸杞3錢、桂圓肉8錢、續斷4錢、豬尾巴骨300g、陳皮1錢、鹽適量、水2000cc

做法:
1.將所有食材洗乾淨,豬尾巴骨切段、川燙後撈起備用。
2.將做法1加水,以小火煲2-3小時,待肉熟爛,加鹽調味即可。

服法:佐膳當湯飲用,或做下午茶、點心食用。
禁忌:感冒發燒、喉嚨痛者不宜。

暖身茶

材料:黃耆3錢、生薑3錢、桂圓4錢、紅棗5顆、水1000cc

做法:
1.將中藥材洗淨、放入壺中,再沖沸水拌勻。
2.加蓋燜泡約20分鐘,即可倒出飲用。

服法:可當飲料,一日喝2-3次。
禁忌:感冒、喉嚨痛者不宜。

熱虛型

清燥豬肚湯

材料:豬肚250g、泡過水銀耳2兩、黨參1兩、紫蘇醃梅2粒、薏仁1兩、鹽適量、水2000cc

做法:
1.豬肚刷洗乾淨,切片備用。銀耳以水泡發、去蒂,可切小塊,黨參洗淨備用。
2.將1.的材料及梅子加入水中,以小火煲2小時,再加鹽調味即可。

服法:當湯飲或點心食用。
禁忌:感冒腹瀉者、孕婦禁用。

爽心茶

材料:柴胡1錢、百合2錢、生甘草1錢、紅棗5顆、菊花1錢、黃耆3錢、烏梅2粒、冰糖適量、水1000cc

做法:
1.將中藥材洗淨,加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續煮5分鐘。
2.熄火,加入適量冰糖,待涼後即可飲用。

服法:每日一次,飲完後還可加入沸水回沖,燜泡約10分鐘後飲用,可泡2-3次。
禁忌:一般體質均可飲用,但發燒、喉嚨痛者不宜。

寒實型

健脾養心湯

材料:黨參3錢、花旗參3錢、烏骨雞腿1隻、枸杞3錢、冰糖適量、水1500cc

做法:
1.將所有中藥材洗淨、蓮子去心備用。
2.將做法1.加水(枸杞除外),以小火隔水加熱約燉1小時,最後再加入枸杞。
3.煮好後加入冰糖調味,適合溫熱食用。

服法:當湯飲或點心食用。
禁忌:感冒、發燒、腹脹、便秘者不宜。

參麥茶

材料:西洋參1錢、麥冬2錢、陳皮1錢、五味子5分、水500cc

做法:
1.將中藥材洗淨、放入杯中,再沖沸水扮勻。
2.加蓋悶泡約20分鐘即可飲用。

服法:三餐後當茶,飲完後還可加入沸水回沖,燜泡約10分鐘後飲用,可泡2-3次。
禁忌:脾虛溼滯、咳嗽痰多、經期間均不宜。

熱實型

美白潤膚湯

材料:苦瓜一條、排骨100~200g、玉竹5錢、鹽適量、水1500cc

做法:
1.苦瓜洗淨、去籽、切塊;排骨洗淨,川燙後撈起備用;玉竹洗淨。
2.將1的材料加水以小火煮45分鐘,再加鹽調味即可。

服法:當湯飲或點心食用。
禁忌:感冒腹瀉者禁用。

美膚茶

材料:女貞子2錢、何首烏5錢、丹參2錢、生地3錢、蜂蜜少許、水1500cc

做法:
1.將中藥材洗淨,放入藥袋中,加水煮開之後轉小火續煮10分鐘。
2.取出藥袋,熄火燜泡5分鐘後即可飲用。或稍涼之後加入蜂蜜飲用。

服法:飯後當茶飲,飲完後還可加入沸水回沖,燜泡約10分鐘後飲用,可泡2-3次。
禁忌:脾胃虛寒、腹瀉者忌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女人必吃的藥膳食譜大觀
藥膳盛行  台實踐大學成立調理師培訓班
營養師:這些是商店貨架上最健康的奶製品
低糖烘焙五大策略:甜蜜與健康並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