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靈:引起世界恐慌的「中國製造」背後

湘靈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3月19日訊】從今年1月以來,中國對外貿易激增。中國政府最新公佈的貿易統計數字顯示,今年1月,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紡織品激增了75%,不少分析家預測,中國的紡織品將在未來兩年內佔領美國市場的70%。一些紡織業專家早就預期到配額限制取消後,世界紡織品市場將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紡織業「霸主」,並改寫貿易格局。這種狀況不可避免地加大了華盛頓和北京的貿易關係之緊張程度,無論是在歐洲還是美國,對「中國製造」的恐慌感開始蔓延。

  耐人尋味的是,當全球都在為「中國製造」的洪流驚恐的時候,中國廠商卻正在為「中國製造」面臨的問題感到憂慮。而令中國廠商憂慮的還不僅是賺錢少(往往只有商品零售價的10%)的問題,而是國際競爭環境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加入了製造業這個行列,中國的低成本優勢面臨新的挑戰。無論是勞動力成本、廠商需要支付的制度成本還是「中國製造」的質量都面臨新的挑戰:

  1、勞動力成本面臨上漲趨勢。資料顯示,中國的勞動力密集製造產業工人的時薪大約為1美元/小時,而最高時薪為前聯邦德國地區的28美元/小時,最低為斯里蘭卡的0.5美元/小時。於此可見,中國勞動力成本確實低廉,而如此低廉勞動的代價是不體面的就業機會。所謂「不體面的就業機會」,是指隨意延長勞動時間,有毒、有害的惡劣生產環境,低廉的小時工資,缺乏社會保障。可以說,中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其實是以中國的勞動者的福利損失補貼出口產品。去年中國通貨膨脹,尤其是生活資料費用全面上漲,勞動力成本也相應隨著上升。廠商們用過去那種極低的工資已經招不到工人,這就是「民工荒」產生的原由。更讓中國頭痛的是,越南、印度、斯里蘭卡等地的勞動力工價都比中國低。僅就紡織業而言,越南的工資成本只及中國的一半。在其他條件相接近的情況下,低工價就具有相當強大的殺傷力。

  2、制度成本偏高。據廠商反映,中國土地及能源價格全面上漲,這裡有制度因素起作用。房地產近幾年持續發燒,土地價格也持續上漲,雖然有虛熱之嫌,但價格偏高卻是事實。此外,中國民航的燃油成本比日本高60%,比新加坡的高2.5倍。據分析,中國航油的超高價是官商行政壟斷的結果,應屬制度費用的範疇。還有消息說,印度進出口的平均通關時間比中國的為低。山西煤炭經鐵道外運,途中損耗率高達15%,高於國際水準5倍多。這些都是制度費用偏高的例證。

  3、中國產品缺乏技術競爭力。作為一個工業生產大國,中國缺乏技術和品牌等深層次競爭資源。在全球製造業的生產鏈上,中國企業只處在中低端,從中國的綜合國力、製造業的素質和競爭能力,特別是擁有的自主核心技術看,與世界經濟史上被稱為「世界工廠」的英國、美國和日本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事實上,由於沒有自己獨家生產技術,很多關鍵部件都要用人家的品牌,「中國製造」根本無法與洋品牌相匹敵,只好「貼牌」生產,這樣一來,每件產品只給生產商創造了1%-2%的利潤。形象地譬喻,中國製造業只是世界製造生產鏈中的重要「車間」,與「世界工廠」的水準相差甚遠。

  此外,支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環境生態已經面臨嚴重問題。多種礦產資源正在遭受瘋狂的掠奪性濫采亂掘,所有自然水系幾乎全部污染,所有城市的大氣也都已經程度不同地遭受污染。中國在快速工業化進程中,由於環境監管的嚴重滯後,那些污廢排放企業造成的外部成本還遠遠沒有內部化,沒有算進企業的生產成本,而是由中國各地的居民分別承擔了。

  可以說,就在世界對「中國製造」感到恐懼的同時,「中國製造」卻因為其「比較成本優勢」──即勞工的不體面就業機會和環境生態代價對出口產品的兩層補貼──難以為繼,正面臨新的困境。如果中國不能調整產業結構,調校目前這種病態發展,「中國製造」不是給世界造成噩夢,而是給本國造成噩夢。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湘靈:從四川漢源事件透視中國水利工程之弊
湘靈:中國特色:由政府財政列支的「NGO」 
湘靈:中國政府為何熱衷直接操辦NGO?
湘靈:中國問題非「人民思想有問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