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人才〈第一章4〉分數的魔咒

游乾桂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約國小四、五年級時,有一天,女兒神秘兮兮問我一個問題:「96分與94分之間有什麼差異?」
我不假思索回答:「差兩分。」

她搖搖頭:「不對。」
「嗯?」我有些狐疑。
她很得意的說:「一個錯一題,一個錯兩題。」

這是什麼答案嘛,她還是不放過我:「誰錯一題,誰錯兩題?」
我那會再上當呀:「96分的錯兩題,94分的錯一題。」
這回她點頭了:「學聰明了喲。」

女兒的玩笑話,使我陷入沈思:「是啊,我怎麼沒有這麼想,分數高的人也許錯得多,那它所代表的意義便更有趣了。」

旅居加拿大的朋友回來找我,告訴我,他在加國的教育觀察,他說有一次女兒考數學,答案全錯,但老師給他97分,趁親師會之便,他問老師:「97分的9或者7是我女兒加上去的?」
老師笑一笑:「全是我寫的。」
「為什麼?」
「她只有答案錯,觀念全會了,不該扣很多分。」
這個故事也使我想了很多,人家看過程,我們只看結果。

兒子回家後哭喪著臉。
「怎麼了?」
「我都會但做不完。」
「為什麼?」
「我想很久呀。」

紐西蘭的朋友說,他們考題都很少,讓孩子充分思考,可是我們的考題都很多,彷彿跑百米。到底在考試?還是比賽速度?

如果你的孩子愛思考,會聯想,有創意,重視過程,但速度慢……保証考不好,那麼分數的意義是什麼?

孩子考五十七分時,你會怎麼做?
打他、罵他、羞辱他、罰他站在祖先牌位前懺悔………
如是如此,分數最大的意義便是──傷人自尊。

分數差的孩子,被老師點名罵一遍,叫一度傷害。
回家被媽媽又罵一遍,叫二度傷害。
媽媽告訴爸爸再罵一遍,則是三度傷害。
爺爺、奶奶在湊一腳,則是四、五度傷害了,傷得深,自卑便重了。

分數不傷人,傷人的是它所引來的否定句。
如果沒有分數、沒有等第、沒有排名,孩子起碼活得好一點。
分數考好一點,不就不會被傷害了?
其實未必。

我遇過一個令人心疼的個案,他來門診時只有九歲,小巧可愛,口齒伶俐,應該很討喜,但罹患強迫症,十根手指中有九根咬得參差不齊,我大約便明白原因了。
他在學校的表現一直名列前茅,常常第一名,但父母希望第一名之外,最好科科一百分,否則挨打,孩子的壓力便來了。

逢考必焦慮,心裡默唸著:「神啊,讓我一百分,否則會被打……」
科科一百,多難喲,月考恐懼症漸漸浮現,考試前一星期,他開始用啃咬自己的手指頭,化解焦慮。門診時,他的情況已相當嚴重了。

我還有另一個案,從台大醫科畢業,理論上該是醫生,最後卻成了精神病人。
從我的訪談中大約勾勒出輪廓,他從小一到高中三年級,共十二年從未考過第二名,給了他完全的榮耀,但也毀了他的一生,他像極了金庸筆下的東方不敗或者獨孤求敗,高處不勝寒。〈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健康不在,人生便毀了,這是我害怕的另一件事,我憂心孩子贏在起跑點,但輸在終了,或者根本跑不到終點。
  • 尼采說:「成功常常是大騙子。」
    即使如此,每個人還是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每踩一步都成竹在胸。
    何謂成功?便少有人能說出名堂了。
  • 據台灣行政院的估計,未來三年科技業的人才荒將更嚴重,共有五萬五千個職缺。目前各校園也都紛紛出現,科技廠徵才的熱絡情況,甚至有的廠商為了早點找到人才,還租下新竹縣鄉下地區的國小禮堂,來辦理徵才活動,可預見高科技業勢必掀起另一波的搶人大戰。(彭清仁報導)
  • 台灣政府擴大規模培訓人才的「菁英留學」計劃,第一階段錄取約75人,錄取率僅3.6%。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今天表示,第二梯次甄試將自5月2日受理申請,本次甄試將提供攻讀學位人員45名、博士後人員研修35名以及產業界人員研修50名,計130名額。
  • 基於社會需求,許多台灣非商業性教育機構近年紛紛發展傳道、授業、解惑的商業空間。例如大型時尚業者興辦技術傳承活動;全台最大量販業舉辦家樂福大學,栽培人才;髮品業者沙宣辦美髮學院,四年來供各地設計師進修。
  • 【大紀元4月14日訊】香港政府推出的「輸入中國人才計劃」和「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反應不俗,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超過5,700宗申請獲批准,而獲准投資移民香港的300多人,為香港帶來24億港元的投資收益。
  • 馬上就是畢業季,又有好多畢業生將走進社會工作。什麼樣的大學畢業生才是企業最愛人才呢?從畢業學校來看,﹝成功大學﹞再度拿下企業最愛第一名,不過各企業一致強調,畢業學校不是最重要的,高度學習意願、穩定度和抗壓性、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才是最重要的。
  • 心理學家迦納替不同的成功者,找着理論依據,他的《智力架構》一書中提出〈智慧七論〉,他有兩個最基本的主張,一,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獨特的智慧組合,每一個人都有這些智慧的潛能,依照各自的傾向與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動員、組合它們;二,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智慧組合,存在著個別差異,也享受著個別差異。
  • 「好鐵不打釘,好人不當兵」與「君子不黨」在中國古代是至理名言,古往今來的正人君子與名人義士不僅厭惡暴力,對結黨營私同樣也嫉惡如仇。有德之人堂堂正正,輕利重義,都不屑與拉幫結派者為伍,君子不黨,在古代是一個美德。只有見利忘義的卑鄙小人才會在利益的的驅使下組成一個集團,這樣的集團就被稱為"黨"。
評論